“保研党”亲身经历:千辛万苦读研为哪般?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170发表于2015-03-27

[摘要] 为什么要经历诸多辛苦去读研?“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想先读研,混两年再说。至少能够多拿一个研究生文凭”,“现在全中国本科生、研究生遍地都是,同一届本科生哪里比得过研究生,拿个研究生文凭找工作更有竞争力。”

我是一个出身社科院系的“保研党”。之所以强调我的社科背景,是因为这类院系的保研竞争历来都比理工科更激烈:申请者多但录取率低,还需“真刀真枪”地过五关斩六将。漫长的时间、复杂的程序、面试的不确定性以及不同选择之间的博弈,煎熬着每个“保研党”的身心,每个被录取者都堪称优中选优的“精英”。而“考研党”的读研之路,则更为漫长和艰苦卓绝。因为这份辛苦,对读研的人,我一直心怀敬畏。

为什么要经历诸多辛苦去读研?“我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所以想先读研,混两年再说。至少能够多拿一个研究生文凭”,“现在全中国本科生、研究生遍地都是,同一届本科生哪里比得过研究生,拿个研究生文凭找工作更有竞争力。”这样的言论,不仅出自身边同学之口,也在其他高校和地区广泛存在。从唐朝科举制度趋于完善开始,读书、应试便成为寒门子弟改变命运、光耀门楣的首选通道。当下,虽然科举制废除已百余年,但“读书改变命运”、“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对学位和文凭的崇拜与需求。当今社会的大规模考验与读研,与古代读书人倾其一生赴科举的行为极为相似,越来越散发着功利气息,甚至偏离了研究生设置的初衷。

以功利之心选择读研,便受到欲望的驱使。马克·吐温曾说过:“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为,干出荒谬的事情来。”为了读研,各显神通的“竞争”不可避免:选“水课”或与老师、助教套近乎以刷高成绩;花大量时间做学生工作以获得微薄加分;为拿到更多科研加分而交叉署名;绞尽脑汁将三年里哪怕是芝麻大的成绩都写进简历;综合成绩评定时锱铢必较,为0.005的加分而大费口舌、互不相让……

为了读研,有的人从大一入校便开始苦心经营,有的人后知后觉却也不甘落后。尤其是到了大三,头脑中只有考试成绩,精心计算着一分一厘。保研竞争的确异常激烈和残酷,高分带来的是进入保研面试的资格和机会,甚至直接打开了读研的大门。但漂亮成绩背后,并不一定是高能力、高学术水平。

上周,我作为学校新媒体研究院考研面试记录秘书,旁观了考研面试的全程,亲眼目睹了考研高分者甚至是连续几年考研者们差强人意的面试表现:名列前茅的笔试成绩,脱口而出的社会学、传播学专业术语,却说不清楚基本概念的具体含义,讲不明白研究问题的基本过程,语言表达颠三倒四毫无逻辑……功利的考研之心催生了功利的考研班和考研培训,创造出一条看似快捷的备考之路,却实现不了考研者进入名校拿文凭的梦想,还荒废了考研者大把的时间与精力,得不偿失,令人扼腕。

研究生,应是学术研究的新生力量,当下,只有去功利化才能还学术一片净土。另一方面,选择读研,未必能给我们带来理想的工作、丰厚的薪水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在这个人人都是创造者的时代,一纸文凭固然重要,自身的实际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才能真正帮助我们去挖掘那些潜在的机会与财富。与其为了读研而读研,还不如想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进而端正态度,踏踏实实提升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