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报考冷热两极分化 部分院校年年“吃不饱”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681发表于2015-01-06

[摘要] 专业报考冷热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院校报考热度也呈两极分化趋势,有的院校年年是大热门,有的则年年都“吃不饱”。

第一时间获取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 @考研大事

2015年考研初试近日结束,有报告显示,本次考研报名呈现两极分化趋势,有的专业、学校报不满,工商管理、会计等部分专业和学校却爆满。专业报考冷热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存在多年,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院校报考热度也呈两极分化趋势,有的院校年年是大热门,有的则年年都“吃不饱”。

近半数考生集中报考十大热门专业

2015考研报考热度前十的专业分别是工商管理、法律硕士(非法学)、会计、金融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行政管理、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法学、工学等学科门类,占报考总人数比例接近50%,而报考冷门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理学、哲学、农学、史学等学科门类,部分专业如农林推广硕士、伦理学、养殖学等门可罗雀,甚至靠调剂都无法保证完成招生培养计划。

“专业报考冷热两极分化的现象存在多年,近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甘源表示,根本原因在于:纯为学术研究目的而考研的人急剧减少,甚至变得稀有,多数考生考研功利性极强,追求读研的投入产出比,自然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经、管、法等社会人才需求量大、“变现”快的学科上。而传统研究型学科、基础学科因为要“熬年头”,加之读研和毕业的门槛较高,受关注程度日渐走低。

甘源认为,“热”并不等于“好”,热门专业因为竞争者多,社会需求趋于饱和,在就业时往往还会成为“困难户”。热门专业为何热度依旧?甘源分析了五个主要原因:一、热门专业招生人数多,例如报考人数排名前五的专业也是招生人数最多的五个专业;二、对应的本科专业在读或毕业人数庞大,全国约880多所本科院校,不论是否是综合型大学或偏向何种学科特点,几乎都开设有经济、管理、法学、英语、计算机等专业;三、部分考研热门初试门槛低,跨专业报考难度较小,例如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会计硕士;四、国家大力发展专业硕士,导致相关经管类专业热度激增;五、少数考生考研缺乏规划,对专业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缺乏足够了解的情况下随大流。

有的院校年年热门有的年年“吃不饱”

“与专业一样,院校报考热度也呈两极分化趋势。有的院校年年是大热门,有的则年年都‘吃不饱’。”甘源说。

按照2014考研的招生目录,含科研院所全国有910多个研究生招生单位。根据统计,其中综合研究实力排名前50单位的报考人数超总人数的50%,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常年位列报考前十。而部分科研院所、地处中西部或名气一般的院校也存在年年招不满的情况。

甘源说,究其原因,基本与专业选报冷热不均相同。2005至今十年间,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扩大,致使学历贬值严重。用人单位不只看是否有研究生学历,更看重研究生毕业院校的名气,国家机关、国企、知名外企等“香饽饽”也格外看重学生院校出身,甚至“985、211”成了最基本的选拔条件,这导致考生更加热衷于追逐“名校”。而考研备考周期长、花费多、环节复杂,使不少考生关注“性价比”,“好不容易考一回,要考就考个好的”基本成了多数考生的共识。除了就业竞争层面的原因,985院校、211院校、34所自主招生单位等因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质量和培养水平优势明显,加之国家在科研经费和政策上的倾斜,毕业生整体水平相对普通院校更有保障。

哪里读书哪里就业导致考生热衷选择中东部院校

考研报考地域分布为何不平衡?甘源分析说,这个现象基本是由院校分布不平衡导致,985、211院校多数集中在北上广和中东部发达地区。其中,代表研究生培养最高水平的34所自主招生单位,北京就占7所,而除北京、天津以外的华北四省只有1所。因此,北京、上海、江苏、天津等省市报考人数位居前列也就不奇怪了。

除了名校林立、优质教育资源集中,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不可忽视的。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经济、管理、法学大类,这些专业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除了学习理论知识,还必须参加足够多的社会实践。而在经济发达省份,有价值的实践平台或机会明显更多。从就业的一般规律看,在哪里读书基本就在哪里就业,这也导致看重发展空间和机会的考生,往往一步到位选择中东部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