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政治重点预测:中国经济“新常态”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2292发表于2014-12-17

[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一直是考研政治的重点。2014年5月,习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一直是考研政治的重点。2014年5月,习主席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还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之后,习主席又在十八届四中全会在公报和APEC会议上再提新常态。这么一个年度热点极有可能在考研政治中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学府考研田维彬老师围绕这一热点总结了四个问题,并予以详细解答。掌握这四个问题的要点,就能轻松应对这一考点。

1.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分析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并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适应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1)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点。

①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②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③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2)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②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④新常态下,中国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3)正确认识新常态。

①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下降,制约着速度高不上去了。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也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随着人口结构变化、要素成本上升,会倒逼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转向创新驱动。②新常态是进步,新常态是“富态”,是中国经济进入更高层次发展阶段后才出现的状态。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上了大台阶,国家综合实力提高,现在我们应当适时推动中国经济迈上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这个更大的台阶。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随着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协同推进,中国经济完全有条件、有能力保持较长时期的中高速增长,我们也完全有信心、有实力化解“成长的烦恼”。

(4)积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具有长期性,我们应该保持平常心。我们在宏观调控上要坚持战略思维和底线思维,力求经济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新常态是新的探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①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②要为创新拓宽道路;③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④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总之,我们正在推行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必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2.简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因和途径并说明如何理解“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1)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原因。

①如何以更好的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也是必须要解决好的重大问题;②在未来的发展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趋于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些问题,经济社会的发展就难以为继;③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提高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更加突出;④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巩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2)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途径。

①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②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③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④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3)正确理解“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

①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②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必须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③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了,而是要追求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3.简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和基本要求。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原因。

①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③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④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⑤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①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②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③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④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⑤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4.简述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因(或设问:为什么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途径。

(1)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原因。

第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一些新进展,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但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结构失衡问题仍较突出,某些方面的矛盾甚至还在加剧,成为阻碍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大障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滞后的主要原因。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这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面把握国际经济格局调整和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规律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坚定决心。

(2)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途径。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须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①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扩大国内市场规模;②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强化需求导向;③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④要科学规划城市群规模和布局,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注:文章只列出与经济“新常态”相关的四个问题,田老师并没有给出相应的材料。原因在于具体材料很多,但是可能考察的问题就这么几个。真题命题形式很灵活,命题人肯定会以其他形式设置相近或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只需牢记这些问题的实质和要点,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此就能灵活应对取得高分。

5.简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原因及其途径并说明如何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原因。①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时,实施创新驱动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日益增强;②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新技术替代旧技术、智能型技术替代劳动密集型技术趋势明显。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③从国内看,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国依靠要素成本优势所驱动、大量投入资源和消耗环境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是形势所迫;④只有不断推进科技创新,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途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面向未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①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②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③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④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

(4)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内涵就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6.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和意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①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②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社会主义实行市场经济要把两者结合起来;③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但它和不同社会制度结合具有不同的性质。坚持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

(2)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因。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个定位是前后衔接、继承发展的。①这是认识深化的必然产物。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向;②这是实践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建立和完善更有效率、更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赢得优势;③这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坚定决心的体现。这对国内外增强对中国改革开放发展前景的信心,稳定预期,至关重要。

(3)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起决定性作用的意义。①有利于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②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③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④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

7.为什么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并说明如何认识和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如何正确运用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

(1)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市场秩序不规范、生产要素发展滞后、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等。要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正确认识和处理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在资源配置中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个问题。①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仍然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二者是有机统一的,不是相互否定的,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第一,用好“看不见的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要:①让“选手”更有活力,给市场主体创造更大发展空间;②让“规则”更趋完善,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做到“两个统一”,即统一的市场准入、统一的市场监管;③让“信号”更加灵敏,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

第二,用好“看得见的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是要:“定好位”、“防越位”、“补缺位”。

①“定好位”,就是把政府职能界定好。就是要求政府当好国民经济的“掌舵人”、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市场运行的“裁判员”、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②“防越位”,就是把该放的权一定要放足、放到位;③“补缺位”,该管的事一定要管好、管到位。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治理等很多领域,都亟待政府来补位。

文章来源考试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