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首次公开全面阐述中国经济的“新常态”。
习近平认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一名接近高层的研究型官员昨日在接受《第一财经(微博)日报》采访时表示,习近平的表态明确了中国官方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态度,未来的政策制定也将基于此。他还认为,习近平的表态有利于统一共识、凝聚信心,同时打消市场对于大规模“刺激”的幻想。
经济增速放缓常态再确认
习近平昨日表示,今年前三个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了7.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习近平还说,当前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城镇就业持续增加,居民收入、企业效益、财政收入平稳增长。更重要的是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服务业增长势头显着,内需不断地扩大。
这种7%左右的增速、收入分配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组合,并非短期现象,而是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一种较长期的不同于以往的状态,习近平把它概括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并提出了开篇所述的中高速增长(区别于以往的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创新驱动(传统上是投资驱动)这三大新常态的主要特点。
在这三大特点中,长期最受关注的无疑是经济放缓的问题。自2010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2010年~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
这一增速持续放缓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大发展中从未遇到过的,对这一问题产生根源的判断,也直接决定着中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走向。
在市场“改革与刺激”、“会不会硬着陆”的争论中,决策层近来多次定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区间”,对经济下行表现出极大的容忍度。
包括厉以宁、成思危、姚景源在内的多位经济学家均认为,对经济增速的放缓不必过分担心,这符合客观规律。姚景源近日对本报表示,一旦人均GDP到达一定高度,经济增长都将由高速向中速转换,概莫能外,这既符合经济学规律,也符合国际发展经验。
“经济增速换挡绝对不是放任经济下行不管,没有高速奔跑的汽车突然变成龟速的道理。只是我们的重点变了,‘提质增效’将成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主要支撑。”开篇所述研究型官员表示,但承认经济进入换挡期有利于为我们的改革赢取空间,有利于政策风向的调整,也有利于凝聚共识集中力量搞改革。
四大信心支柱
随着传统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的潜力在哪里,不仅事关本国的发展,也关系到亚太乃至全球的发展。尽管超高速增长时代已成过往,但习近平昨日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四大发展机遇,从而维持海内外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首先,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的经济体量已经今非昔比。习近平举例称,2013年一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就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可以在全世界排到第17位。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的最新研究数据显示,与2000年相比,当时中国的GDP总量是10万亿元,增长1个百分点是1000亿元,而当前已达50万亿~60万亿,1个百分点对应的新增量是5000亿~6000亿元。这说明中国面临的需求空间,包括每个企业面临的需求空间是在持续扩张的,所以中国的增长仍大有潜力。
第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的强韧性是防范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
第三大机遇则是结构优化升级,这也一直被学界视作重要的改革红利。今年前3个季度,中国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4.6%。习近平认为,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质量更好、结构更优。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未来6年中国转型改革的重点是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制度创新。到2020年,中国能不能从一个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将成为转型与改革的历史任务和重大挑战,“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过程,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新常态、利益结构的新常态。”
第四大机遇来源于新常态下中国政府的大力简政放权。习近平指出,简言之,就是要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政府职能的转变一直是本届政府的改革“当头炮”。习近平举例说,比如,我们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920万户,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了60%以上。
引发境内外关注
中国最高领导人在APEC会议这样的重要国际场合阐释新常态,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改革和政策定力,也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注意。
“中国经济新常态意味着不能以过去的眼光衡量现在的中国经济。”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说,演讲中关于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以及新常态下新机遇新希望的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对于外界普遍关心的经济增速目标问题,普华永道中国内地和香港市场主管合伙人林怡仲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尽管经济增速有放缓的趋势,但这是中国经济增长方式所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比如增速最高的时候甚至逼近14%,当时很大一部分增长其实来自基建投资,这部分比较容易表现在GDP上。现在中国经济的动力则更多来自消费和服务业领域。
摩根大通亚太区主席欧冠升对本报表示:“中国政府一直在采取很审慎的方式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我并不担心中国经济增速到底是在7.5% 还是7%,这样的增长速度长远来看更加健康并且可持续,单纯强调过快的增速往往会引起产业的不均衡、信贷的过快增长,以及房地产的泡沫等。”
彭博社援引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的分析称:“7%似乎是明年中国增长目标的共识。这是又一个信号,表明中国的决策者可以容忍较低的增长,以推进结构改革。我认为更低的6.7%也是可以接受的。”
“在新常态下不是不讲经济增速,我们仍将最大程度地争取经济增长,这是一切改革的基础,关系到长期和短期目标的实现。”前述接近高层的研究型官员称,但新常态中更应该关注的是经济结构、形式和主体等方面的变化。
除了具体的经济增速指标,还有海外媒体关注中国未来的政策取向。
路透社和法新社在报道习近平上述讲话时,都特别注意到习近平说中国的经济风险“没有那么可怕”。路透社注意到,习近平并没有对具体的宏观调控政策发表任何看法,但强调了中国政府将坚持深化改革。一段时间以来,出于对中国经济减速的忧虑,外界不少经济分析师呼吁中国降息,但中国的货币政策至今不为所动。
新加坡《海峡时报》认为,在习近平领导下,中国已经显示了巨大的决心,要从GDP狂热中解脱出来,在官员政绩考核中增加其他指标,并且敦促一些原先由国家主导的行业向市场开放。
因此,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李明江看来,新常态也是在提醒各级官员,不要指望政策风向很快转向。“新领导层用‘新常态’传达其新的治理风格。”他分析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