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优良道德传统。这些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丰富源泉。这些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1)“公私之辩”是中国传统道德发展演化的一条主线。在公私之辩中,把“公义胜私欲”作为道德的根本要求,乃至把“公”作为道德的最高标准,主张克己奉公。
(2)“义利关系”是贯通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儒家提倡“先义后利”和反对“见利忘义”的思想,不但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中起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对提高我国当前的道德水平仍有重要意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同时,在对外关系中,中国人秉承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侮贫的精神。几千年来,中国人始终与人为善,推己及人,建立了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中华各民族始终互相交融,和衷共济,形成了团结和睦的大家庭;中华民族始终亲仁善邻,协和万邦,与世界其他民族在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推崇仁爱原则、崇尚和谐、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
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谦敬礼让是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还强调克骄防矜。这里的“矜”不是指拘谨、拘束的矜持,而是指“矜夸”。即骄傲自夸、自尊自大的意思。比如,“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在中国古人看来,诚是指一种真实无妄、表里如一的品格。诚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信是指一种诚实不欺、遵守诺言的品格。中国传统道德认为,诚信的内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是以诚为本,取信于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为人思诚,信以行义,“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诚信之德在于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讲究信用,遵守诺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人的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实现这种追求,就应当明智。“明智”则必须“好学”。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才能由学而得,离开学将一事无成。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儒、墨、道、法各家都认为,在塑造理想人格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奋发向上、切磋践履、修身养性。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认为“仁”这种道德品质和道德境界,对人们来说,并不是遥远而不可达到的。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1.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复古主义),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虚无主义)。
(2)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
(3)通过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剔除那些带有明显的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成分,继承和弘扬优良的道德传统,特别是那些反映普遍性、共同性和一般性道德要求,对我们今天的道德实践仍然具有借鉴意义的积极内容。
2.道德建设中的两种错误思潮
(1)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文化复古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
(2)从理论上说,这两种错误思潮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