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时政热点:23次常务会议透视李克强执政之道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665发表于2014-08-16

[摘要] 每周的星期三,正在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政治生态的一个窗口。除了出访或是参加重要活动,李克强总理都会在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习惯在这一天的新闻里寻找国务院的声音。

每周的星期三,正在成为观察中国经济政治生态的一个窗口。

除了出访或是参加重要活动,李克强总理都会在周三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习惯在这一天的新闻里寻找国务院的声音。

7个月,23次常务会议(20次在星期三),如果将这些会议的主题用一条红线串起来,看到的不只是大政方针变化的轨迹,更有本届政府的执政之道、治国之策。

23次常务会议,18次提到简政放权

毫无疑问,“简政放权”是这半年多国务院常务会议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今年年初至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通稿中,18次提到简政放权。

作为本届政府深化改革的抓手,“简政放权”不只牵动着各级政府部门执政理念的变化,而且有力地巩固着市场经济的基础。

众所周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经济必须解决的根本性矛盾之一。具体到当今中国“大政府、小市场”的现实,如果把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转换成最通俗的改革语言,那就是“管住政府的手,放开市场的手”。

管住政府的手,就要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正如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强化放管结合,是本届政府的先手棋,也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一招。

为此,6月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一个突出主题就是:“放权”。会议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促进创业就业,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项行政审批事项,将3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并先期取消一批准入类专业技术职业资格。

政府放权的同时,也在给市场松绑。这从今年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的一系列政策可以得见。

4月23日,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5月30日确定进一步减少和规范涉企收费,减轻企业负担……这些举措的核心是给市场的主体、企业松绑,从而增强市场的活力。

此外,企业发展、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科技是最核心的推动力,为此必须给科技松梆。7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深化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试点。李克强总理强调,改掉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文件”,让科技人员可以入股、拿期权。

在国家行政学院张占斌教授看来,这一系列举措,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奠定了基础。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教授常修泽更是指出,“政府改革是本届政府的第一亮点”。

“放得有效,管得到位”的服务型政府

简政放权,绝不等于政府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强调放管结合,宽进严出。

“管”绝不是政府重复过去大包大揽的传统套路,而是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的,“‘管’是一杆‘公平秤’,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他强调,要通过建立各部门惩戒联动机制,让企业有一个不能触碰的“戒律”,有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强制约束企业的违法行为,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显然“放得有效,管得到位”,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此,政府必须改革自身的工作方式、方法,必须依靠创新,让政府工作升级。“‘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李克强强调,“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

具体分析,政府工作的创新体现在多个方面。

其一,监管的创新。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企业的生命。过去对企业的失信行为,监管部门处罚手段单一,处罚信息往往也是内部掌握。这很难触动一些企业的根本利益。为此,现在要建立信用体系,强化信用监管。

“市场不能搞丛林法则,不能随便‘搞一家伙’、出个‘黑手’,还需要政府这个裁判员。”李克强说,“但另一方面,政府要吹‘明哨’而不能吹‘黑哨’,要明确监管规则、创新监管手段,允许自然的优胜劣汰,让市场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7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草案)》,这为诚信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必要的法规支持。

那么该如何建立信用体系?李克强以当下最热的“大数据”,阐释了构建社会信用信息平台的路径。他说:“我们构建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包括国家社会信用信息平台,都要融入‘大数据’的思维理念。”

其二,是服务方式的创新。行政审批制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少盖几个公章,深层分析,是政府职能的变化。与之相应地,要求政府的工作方式要发生改变。以政府力推的工商注册登记制改革为例,表面看好像只是办营业执照少盖几个公章,少跑几次路,其实它所连带审批政度的变化,早已超出了便民利企的范畴,成为撬动政府自身改革的一个支点。围绕这一点,税务、卫生、交通、外贸等部门都在改变自身的工作流程,创新工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