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河讲义之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四)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967发表于2014-08-11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三篇第十一讲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四节在新起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同学门巩固知识点加强记忆;童鞋们若有疑问可以关注孙占河老师的免费答疑课,孙老师会热心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

第四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与真题

一、中共十六大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行动纲领

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个小康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就是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人均水平还比较低。所谓不全面,就是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处于生存性消费的满足,而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得到有效满足,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环境质量还有待提高。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距不小。

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针对这些问题,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2003年7月,胡锦涛在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阐述了加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同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胡锦涛正式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200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大全面阐释了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即“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大会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作了全面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决定》首次将“和谐”列入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

3.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1)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2002年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并把党的执政能力概括为五个方面: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的执政能力主要包括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2)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共中央做出决定,从2005年初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开展这一活动的原因在于:

第一,新的世情、国情、党情,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第二,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上先进不等于实际上先进,历史上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作为党的整体,上一代人先进,不等于下一代人先进;作为党员个体,一时先进不等于终生先进;

第三,党具有重视加强先进性建设的历史与传统。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以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为目标要求,按步骤分批进行,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覆盖到全党所有的基层组织,力争使每个党员都参加活动、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