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2015年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及考研大纲

来源:深圳大学浏览次数:21374发表于2014-08-01

[摘要] 深圳大学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截止到2012年,实现了办学规模由建校规划4000人到实际在校生30000余人的快速发展,实现了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的三级提升,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

>>>2015深圳大学考研大纲全部发布

>>>2015深圳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深圳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各专业拟招人数

★001材料学院

学术学位: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04材料工程;

学院主页:http://cmse.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457;电子信箱:hujiani@szu.edu.cn;办公室:材料学院F201。

★002传播学院

学术学位:050300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cmc.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976523;电子信箱:cyky2014@126.com;办公室:文科楼H6-103。

★003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术学位:070207光学(二级学科)、070208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0809Z1微纳光电子技术(二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cest.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8972;电子信箱:estkyyjs@126.com;办公室:科技楼510。

★004法学院

学术学位:030100法学(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35101法律(非法学)、035102法律(法学)、035200社会工作;

学院主页:http://law.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567(学术学位)、26535056(专业学位);电子信箱:fxy@szu.edu.cnxudw63@126.com(社会工作);办公室:文科楼2323-3。

★005管理学院

学术学位:030200政治学(一级学科)、120100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120200工商管理(一级学科)、120401行政管理(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39项目管理、125100工商管理;125200公共管理;

学院主页:http://ma.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5170(MBA)、26534362(MPM)、26538962(MPA)、26732662(学术学位);电子信箱:mbaadm@szu.edu.cn(MBA)、mpm@szu.edu.cn(MPM)、mpa@szu.edu.cn(MPA)、laojie@szu.edu.cn(政治学)、glxyszu@163.com(其他学术学位);办公室:文科楼办公楼2423A(MBA、MPM、MPA)、文科楼办公楼1427(政治学)、文科楼办公楼2423E(其他学术学位)。

★006光电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080300光学工程(一级学科)、080900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02光学工程;

学院主页:http://opto.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732931;电子信箱:nalin@szu.edu.cn;办公室:光电工程学院318。

★007化学与化工学院

学术学位:070300化学(一级学科)、081704应用化学(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16化学工程;

学院主页:http://chem.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421;电子信箱:shaoyr77@szu.edu.cn;办公室:实验楼P317。

★008机电与控制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080200机械工程(一级学科)、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01机械工程、085210控制工程、085222交通运输工程;

学院主页:http://cmce.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2673861;电子信箱:xingfengfei1@126.com;办公室:南区机电大楼S606。

★009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学术学位: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二级学科)、081200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083500软件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11计算机技术;085212软件工程;

学院主页:http://csse.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301;电子信箱:xiongdr@szu.edu.cn;办公室:办公楼343。

★010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学术学位:081300建筑学(一级学科)、083300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100建筑学、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085300城市规划;

学院主页:http://caup.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732854;电子信箱:szucaup@szu.edu.cn;办公室: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A302。

★011经济学院

学术学位:020100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020202区域经济学(二级学科)、020204金融学(二级学科)、020206国际贸易学(二级学科)、027000统计学(一级学科)、120201会计学(二级学科);

专业学位:025100金融、025400国际商务、125300会计;

学院主页:http://bs.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992(学术学位)、26534991(专业学位);电子信箱:shenzheng8@sina.cn(学术学位)、ceszu@szu.edu.cn(专业学位);办公室:文科楼2517(学术学位);文科楼2523-7(专业学位)。

★012社会科学学院

学术学位: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二级学科)、030207国际关系(二级学科)、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级学科)、03050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030505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sky.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5073;电子信箱:guojian710@126.com;办公室:文科楼6楼1606。

★013生命科学学院

学术学位:071000生物学(一级学科)、071300生态学(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bio.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5435;电子信箱:skyzs@163.com;办公室:实验楼S327室。

★014师范学院

学术学位:040100教育学(一级学科)、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二级学科)、040203应用心理学(二级学科)、130200音乐与舞蹈学(一级学科)、130300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45101教育管理、045103学科教学(语文)、045104学科教学(数学)、045108学科教学(英语)(2015年暂停招生)、045114现代教育技术、045116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主页:http://norc.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6063(学术学位)、26732696(专业学位);电子信箱:dreamzyq@163.com(学术学位)、jacklss@163.com(专业学位);办公室:师范学院A栋214(学术学位)、师范学院A栋113(专业学位)。

★015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

学术学位:070100数学(一级学科)、071400统计学(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math.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733396;电子信箱:keyanzj@126.com;办公室:科技楼431。

★016体育部

学术学位:040300体育学(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ty.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772;电子信箱:lifei2264@163.com;办公室:元平体育馆。

★017土木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081400土木工程(一级学科)、087100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学)(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085240物流工程、085222交通运输工程;

学院主页:http://ce.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918725;电子信箱:cce-gra@szu.edu.cn;办公室:南区土木工程学院院馆B501。

★018外国语学院

学术学位:050200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50205日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sfl.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5015;电子信箱:lili1265@szu.edu.cn;办公室:文科楼办公区2226。

★019文学院

学术学位:010100哲学(一级学科)、050100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www.szuca.com;咨询电话:0755-26535266;电子信箱:xumeihu22@126.com;办公室:文科楼1118。

★020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术学位:070200物理学(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physics.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8735;电子信箱:physics8735@126.com;办公室:科技楼305。

★021信息工程学院

学术学位:081000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08电子与通信工程、085209集成电路工程;

学院主页:http://cie.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4393;电子信箱:wong@szu.edu.cn;办公室:南区基础实验楼N705。

★022医学院

学术学位:107200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085230生物医学工程、105100临床医学;

学院主页:http://med.szu.edu.cn;咨询电话:0755-86671923;电子信箱:szumed_yjs@163.com;办公室:南校区医学院综合楼723。

★023艺术设计学院

学术学位:130100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130400美术学(一级学科)、130500设计学(一级学科);

专业学位:135108艺术设计;

学院主页:http://art.szu.edu.cn;咨询电话:0755-26537140;电子信箱:ysxy06@163.com;办公室:文科楼2623。

★024生物医学工程中心

学术学位:083100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

学院主页:http://med.szu.edu.cn;咨询电话:0755-86671923;电子信箱:szumed_yjs@163.com;办公室:南校区医学院综合楼723。

材料学院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于2006年9月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材料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力量,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4人),副高职称15人,31人拥有博士学位。学院现下设两个系,即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培养从事以上专业方向的研究、设计、开发和产品质量控制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材料学院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材料学院为深圳特区新材料产业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承担了国家、省、市和企业的科研项目近百项,涉及功能陶瓷及复合材料、磁致冷材料、能源材料、功能薄膜和纳米自组装材料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深圳特区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专业介绍: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培养目标:

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具备基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动向,能够掌握相关材料研究领域中先进的工艺设备、测试手段及评价技术;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做出具有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学科方向:

材料物理与化学方向所开展的主要研究领域有:功能金属与复合材料;新能源材料和光电薄膜材料及其应用等。重点对材料的材料制备、材料组织结构与性质等基础和应用基础进行研究。

材料学涉及到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制备、结构和应用等,是材料科学与工程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方向目前以纳米功能材料、贵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和能源材料等为研究重点,同时关注材料的表面改性与修饰,并在药物分析、生物传感器等材料分析与计算方面开展了重要的工作,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材料加工工程以特种功能材料基础与应用基础为研究重点,开展了在半导体材料、陶瓷材料、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成型、宏微观结构、性能、跨尺度模拟以及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的研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和特色。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力量,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副高职称16人,34人拥有博士学位。材料学院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陶瓷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

课程设置:

主修课程包括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半导体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固体物理、专业英语等。

教学资源:

1、深圳大学材料实验中心下设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占地面积2100多平米。目前主要承担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系的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物理化学、等主干实验课程以及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材料物理性能等其他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

2、材料实验中心与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心现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其中40W以上的大型设备23台套,包括:等离子气相沉积系统、真空熔炼炉、真空金属液体急冷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准分子激光器、磁控溅射设备、毛细管电泳仪、俄歇能谱仪、两维细微形状测量仪、热分析系统、 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分析仪、高温综合热分析仪、热电性能测定装置、激光热导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综合物理性能测试仪、热机械性能测试仪、万能材料试验机、飞行质谱仪等。10W以上的设备还有28台套。这些先进的大型设备的有效开放对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具有积极的贡献。

3、我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迄今为止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3届,研究生16人,首批 2011级共招收 8 名学生,其中5名专业硕士已经毕业,就业率为100%,就业质量良好。

培养特色:

本专业在基础研究方面,选题处于学术研究前沿,应用研究则始终与社会经济密切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在培养条件方面,有 2013年新增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陶瓷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加上原有“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培养,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支撑下,与深圳863表面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践基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和深圳市高分子材料行业协会等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已聘请研究院和行业专家12人为联合培养基地兼职硕士生导师。

对报考者的要求: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材料科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085204材料工程(专业学位):

培养目标:

掌握材料工程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培养方向:

深圳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材料加工与设备、材料检测与质量控制等领域。使学生掌握材料成份和组织结构的分析方法、材料的制造过程和质量控制方法、材料性能检测和分析方法、材料的改性技术、材料制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等,以解决工程问题或从事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能力为培养重点。

导师队伍:

深圳大学材料学院于2006年9月在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基础上成立。材料学院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力量,现有教职工50人,其中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4人),外籍特聘教授1人,副高职称16人,34人拥有博士学位。材料学院现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材料物理与化学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深圳陶瓷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材料学院为深圳特区新材料产业和经济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承担了国家、省、市和企业的科研项目近百项,涉及功能陶瓷及复合材料、磁致冷材料、能源材料、功能薄膜和纳米自组装材料等研究领域。

课程设置:

主修课程包括材料现代分析方法、数值分析、材料表面与界面、高聚物结构与性能、半导体材料及其加工工艺、固体物理、专业英语等。

教学资源:

1、深圳大学材料实验中心下设材料化学实验室、材料制备实验室、高分子材料实验室、材料性能表征实验室,占地面积2100多平米。目前主要承担材料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高分子材料系的专业实验和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主要包括材料专业基础实验、材料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物理化学、等主干实验课程以及材料科学基础、金属工艺学、陶瓷工艺学、材料物理性能等其他课程实验的教学任务。

2、材料实验中心与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资源共享,中心现拥有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其中40W以上的大型设备23台套,包括:等离子气相沉积系统、真空熔炼炉、真空金属液体急冷装置、扫描电子显微镜、准分子激光器、磁控溅射设备、毛细管电泳仪、俄歇能谱仪、两维细微形状测量仪、热分析系统、 X射线荧光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电化学分析仪、高温综合热分析仪、热电性能测定装置、激光热导仪、拉曼光谱仪、红外光谱仪、摩擦磨损试验机、综合物理性能测试仪、热机械性能测试仪、万能材料试验机、飞行质谱仪等。10W以上的设备还有28台套。这些先进的大型设备的有效开放对本科生及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具有积极的贡献。

3、我院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迄今为止联合培养基地培养研究生3届,研究生16人,首批 2011级共招收 8 名学生,其中5名专业硕士已经毕业,就业率为100%,就业质量良好。

培养特色:

在基础研究方面,选题处于学术研究前沿,应用研究则始终与社会经济密切结合,为地方经济服务。在培养条件方面,有 2013年新增的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圳陶瓷先进技术工程实验室”,加上原有“深圳市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为研究生培养,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良好平台。在“材料科学与工程广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的支撑下,与深圳863表面技术研究中心组建实践基地,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新材料行业协会和深圳市高分子材料行业协会等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目前已聘请研究院和行业专家12人为联合培养基地兼职硕士生导师,有联合培养研究生12名,本年度已毕业的联合培养研究生有5人。

对报考者的要求:

报考本专业的学生要求具有材料科学、物理和化学等相关专业背景。

 

传播学院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建立于1985年,是国内高校中较早创建的新闻院系。2006年,成立传播学院。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200余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下设新闻系、传播系、广告系,开设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等三个本科专业(含新闻、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广告策划、广告设计等专业方向)。其中广告学专业创建于1989年,是我国高校中最早开办广告学专业的三所院校之一。

深圳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居于较为先进的地位。目前,获得了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广东省特色专业、国家级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

在编教职员52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含正高职称)11人,副教授18人,讲师9人。其中博士23人,从日本、美国、香港引进教授和博士5人,有长期新闻传播业界工作经验的高级教师6人。师资队伍中有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教学名师、广东省“千百十”优秀人才、硕士研究生导师、深圳市优秀教师等多人。已特聘4位海内外着名学者为“鹏程学者”特聘教授。师资队伍学科结构合理,学缘结构优异。在校教师开创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广东省精品课程,获得了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百项国家级和省部级实验教学获奖成果等。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成果突出。于2005年创建了广东省高等学校文科重点研究基地——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科研团队完成或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国艺术科学规划、教育部社科规划、广东省社科重大项目和规划项目等高层次科研项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成果显着,陆续开办了社会舆情研究中心、移民文化研究中心、广告监测中心等,形成了以传播与文化研究、媒体与社会发展研究、广告与品牌传播研究、媒体经济、城市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影视传播研究等有特色的研究方向,年均科研经费达到400万元以上。

传播学院与国内外新闻传播院系建立了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其中包括国际着名的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威斯康辛州立大学媒体与艺术学院、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传媒学院、威尔士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韩国东义大学人文学院,以及日本电通集团。同时,与台湾政治大学、铭传大学、文化大学、交通大学、玄奘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浸会大学、城市大学等建立了密切的专业合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赴海外学习研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传播学院实验教学设备精良,近年来投入实验设备资产近3000万元。建立了新闻采编、网络多媒体、广告设计、电话调查、影视制作、非线编辑、传媒采集、数字录音、数字摄影、虚拟演播等多个功能实验室,于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传播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至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广东赛区赛事等大型创新型实践教学赛事。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各类国内外专业书课竞赛奖项达到500多项。毕业学生主要就业于华南地区大众传媒、网络新媒体、广告、公共关系、影视制作、市场营销、政府行政等广阔领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专业介绍:

050300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

专业代码:050300 专业名称:新闻传播学 学制:三年 所授学位:文学硕士

培养目标:

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掌握新闻传播学以及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承担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摘要和一定的听说能力;能够将理论知识和传媒实践相结合,在新闻、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广告、编辑出版、公共关系、媒体经营管理或文化产业等领域,具备某一方面的实务操作能力。

学科方向:

1、传播学(二级学科方向):本方向突出媒体与社会发展的关联性研究,特别重视采取科学的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方法,集中研究新媒体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网络和新媒体传播对社会群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深刻影响,研究社会舆情形成和演变的规律等。

2、新闻学(二级学科方向):本学科方向包括中外新闻理论和新闻史研究、新闻实务研究及新闻体制改革研究。立足于广东和深圳新闻传媒改革和发展实践,研究主流媒体集团的体制改革、对外传播发展以及港澳台新闻业和亚太地区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等。

3、广告学(二级学科方向):本学科研究方向从媒体、产品市场及消费者三个维度研究广告运动、广告策划和广告创意、广告法规建设、广告的科学监管、广告受众效果、广告心理、广告媒体等,将传播学与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心理学、符号学等有机结合,既研究广告科学理论,也研究广告实务和运营管理。

4、媒体经济与文化产业研究(二级学科方向):本研究方向立足媒体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实践,开展媒体与信息社会、文化经济、城市发展、公共政策、文化地理等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关注基于媒体的音乐、动漫、游戏、影视、艺术、设计等内容价值实现方式,而且关注媒体在其他文化领域如博物馆、艺术经济、文化旅游、文化政策、知识产权、全民创意等方面的作用。

导师队伍:

本专业导师队伍体现出高层次、国际化、重实践的特点。大多数导师具有博士学位,多人留学美、日、英、韩、港;并具有从事新闻传媒实际业务的丰富经验,其中不乏担任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博士生导师以及担任国内新闻传播学会、广告学会、新闻史学会、影视学会的副会长、常务理事和理事者,在学术界有影响力。学术团队有突出的科研实力,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省部级重大项目等,积极参与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获得了省市的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励多项。

主要学科带头人有:

吴予敏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两届教指委,中国传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广告教育学会副会长;丁未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辜晓进教授,原任英文《深圳日报》总编辑,中国新闻史学会外国新闻史研究分会常务理事;王晓华教授,教育部新闻学科教指委,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李蕾蕾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周裕琼教授,海归博士,广东省“千百十人才”;林晓光教授,海归博士;田少煦教授,教育部艺术学科教指委;黄春平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中国新闻史学会理事;李明伟教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等。

课程设置:

《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媒体研究》、《文化研究》、《新闻理论与实务》、《广告研究》、《品牌传播研究》、《新媒体研究》、《文化产业研究》、《媒体经济研究》、《文化地理学与城市文化研究》、《跨文化传播研究》、《视觉文化研究》

教学资源:

1、依托广东省第一个新闻传播学重点研究基地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项目研究,研究生在校期间将参与多项科研项目;2、在广东和深圳各大传媒集团(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网络新媒体公司以及政府智库等建立了研究生教育培养基地;3、建立了国家级传媒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设备精良的办学条件,研究生就读期间将获得传媒实战经验训练;4、与香港浸会大学建立了硕博连读、联合培养的机制,学业杰出者可以申请硕博连读;5、与日本、美国、韩国以及台湾等地高校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研究生可以跨境学习交流。

奖助体系:

按深圳大学各奖助政策执行。

培养特色:

1、科学、规范、全面的学术训练。研究生将获得严格的新闻传播理论、文化理论和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训练,形成较为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开阔的学术视野。

2、突出学用结合,强化科研实战。充分利用深圳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窗口和创新示范城市的地域优势,要求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结合深圳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学术研究。

3、一专多能,特色培养。指导研究生发展潜力,注重素质和能力的提升,特别是课题研发、业务拓展、项目组织、信息处理、沟通协调和写作表达能力。

4、国际化培养。充分利用深圳大学毗邻港澳的地域优势,通过国内外高层学者的学术讲座、会议交流、跨境交流、联合培养等方式,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与国际一流高校培养模式接轨,培养国际交流需要的语言能力和文化沟通能力。

就业方向:

截止2013年9月,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的就业率100%,主要就业方向是:网络新媒体企业(如腾讯、百度等)项目运营管理;主流大众传媒集团(如深圳报业、广电、出版发行集团等)记者、编辑、广告运营管理;各级政府文化宣传部门干部;企业营销广告部、影视传媒和文化传播公司、电子商务公司运营管理;各类学校教师等。

以往生源情况:

本专业以往的生源构成,特别是上年度录取考生中,来自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情况。相关数据可咨询研招办。

对报考者的要求:

1、一般不限制本科生的专业背景,要求报考者对当代新闻传媒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有浓厚的兴趣,具备一定的人文社科素养和科学知识,有学习探索精神,并有良好的阅读写作基础;

2、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推免生报考;推免生考试录取方式均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名额将予以公布;

3、欢迎具有社会从业经验的考生报考。

咨询电话:0755-26976523 咨询邮箱:cyky2014@126.com

 

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简介:

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成立于2006年教师节,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95年深圳大学光电子技术专业。根据本院的学科特点和师资力量,把建立一所高水平的“创新型工科名院”作为学院的长远规划和奋斗目标。

结合珠三角地区主要行业发展领域和人才需求趋势,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设置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IT名牌专业)、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纤通信和光传感)(省级特色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三个本科专业。自2013年开始,我院3个本科专业全部进入一本招生。拥有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广东省重点学科)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光学(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无线电物理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光学工程专业硕士点,以及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华南地区首个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从学士、硕士到博士的完整的高级人才培养体系。我院国际化办学模式已趋成熟,与瑞典于默尔大学“3+1免学费双学士学位”联合办学项目为校内首创,并已初显成效。从2010年以来连续五年共输送40名学生前往瑞典深造,已有31位同学同时获得了瑞典于默尔大学和深圳大学学士学位。

现有教职员工60余人。50多名专职教师中包括正教授22人,副教授18人。86%的专职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约1/3专职教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教师中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务院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专家”1人、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科学部学科评审专家4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教指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省校级千百十人才10人、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1人、深圳市“双百计划”人选2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13人、深圳市特贴专家2人、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3人、双聘院士2名及名誉教授多位。

一、科研团队介绍

我院现有“激光技术与激光器件”、“微纳光电子技术”、“瞬态信息光电技术”、“光子材料与光子器件以及太赫兹技术”、“微电子技术”共五个科研团队。

1、激光技术与激光器件

阮双琛教授、杜晨林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该团队18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人。主要开展新型固体激光器、光纤激光器、激光频率变换技术、激光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了基于半导体激光器泵浦的高功率近红外、中红外固体激光器和基于激光频率变换技术的高功率红光、绿光、黄光固体激光器研究;开展了太赫兹波成像、探测以及传输方面的研究,具体包括太赫兹表面等离激元、太赫兹实时/扫描成像、太赫兹非线性及传感研究。

开展1μm、1、5μm以及2μm波段的脉冲光纤激光器研究:基于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管、光纤非线性效应等新型锁模技术,研制了多个波段的孤子脉冲光纤激光器、可调谐皮秒脉冲光纤激光器和多波长锁模光纤激光器;研究全光纤化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实现1μm、1、5μm以及2μm波段的高功率皮秒、纳秒脉冲光纤激光器。

在国内率先开展光子晶体光纤超连续谱光源的研究,提出了光子晶体全光纤耦合、超连续谱平坦化、超连续谱分光合光、全光纤化可见光超连续谱产生等技术,开展基于各个波段光纤激光器泵浦的高功率超连续谱光源研究,研制了目前国际最高功率的54W全光纤化连续波超连续谱光源,实现了高功率高稳定性掺Er光子晶体光纤宽带光源。

2、微纳光电子技术

汪国平教授、徐平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该团队10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主要进行光学隐身,光学生物医学成像方法与技术,远场纳米光学成像原理与方法,光学超常材料与离散微纳光学系统(如波导阵列、周期、准周期光子结构等)的设计、性能与器件应用,以及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子器件,微光学与二元光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微纳材料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依托于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在微光学与二元光学理论、技术与应用研究方面,主要开展深蚀刻理论及技术、一体化微光学导光板、二元光学光开关、微光学平面集成相关器及太赫兹波偶数分束器的研究。根据标量衍射理论,提出了4阶二元光学元件制作误差对衍射效率影响的解析表达式,并进行了模拟验证。提出了应用微光学、二元光学技术研制一体化学导光板,具有集成化、轻薄化、高亮度特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成功研制出集成化导光板样品。设计并制作二元光学元件并与高速光开关集成,创建新型循环级连三维Omega网络,该网络具有处理容量大、速度快、结构紧凑、成本低廉等优点,可实现全光型无阻塞任意光交换。将微光学元件与平面光学系统结构相结合,提出了一种新型微光学平面集成相关器,能够实现系统的集成化、微型化、实时处理,成功搭建了斜入射光路,扩展有效识别范围,对促进光学相关器微型化、集成化并降低生产成本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综合应用严格耦合波法和遗传算法,提出了一种亚波长二元矩形周期结构实现太赫兹波偶数分束设计新方法,并制作了一款硅基分束器,结构简单,有效实现消零级、高衍射效率均匀分束。

在微纳材料与器件方面,研究旨在从原子和分子水平层面上操纵物质,利用多种生长技术合成纳米光电功能材料组块;利用统一尺寸和形状的纳米光电组块来构建两维和三维复杂功能微/纳米体系,在此基础上产生微/纳米新器件和功能器件。合成出氧化锌/氧化铟异质纳米结构,并基于二维电子气的相继遂穿理论对其所具有的场致电子发射性质进行了解释,继而基于有限元方法及量子尺度效应对该异质结构所具有的奇特的阴极射线发光现象进行了系统仿真和理论计算;合成出氧化锌微-纳钉子结构,发现单根该结构可实现基于尺度依赖、双极性的WG模式及FP波导模式微-纳3D谐振腔的构建;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出具有优异氢敏性能的锡酸锌/氧化锌异质纳米结构网络状气体传感器等。

3、瞬态信息光电技术

李景镇教授、徐世祥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该团队10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该团队研究特色是围绕极端条件下科学研究的发展和细观、微观超快过程研究的成像和诊断需求展开,致力于极高速摄影频率(106~1015pps,或者更高)、极高时间分辨(10-12~10-18s)的非管成像和诊断技术的研究。例如激光核聚变过程,冲击波的形成过程,在Z-Pinch爆磁箍缩、极速飞片技术和可变比磁等离子体火箭等极端物理条件下的瞬态过程等事件的实时成像或诊断,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研究方向的应用市场遍布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涉及到国家的军事、航天、科研、医疗和工业等方方面面,因此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

4、光子材料与光子器件以及太赫兹技术科研团队

欧阳征标教授、张登国教授为学科带头人,该团队1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团队成员来自于国内外着名高校、年轻而富有活力。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新型光子晶体结构和特异材料(超材料)及其特性以及基于这些新材料的新型光子通信器件、光电子器件、光子传感、光子集成、光子芯片等的研究,同时从事太赫兹波传输与控制器件、新型太赫兹光源以及太赫兹波探测技术的研究。依托于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深圳大学太赫兹技术研究中心。近年来,该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省和市级科研项目,提出了光子晶体滤波器的一般理论、超窄带滤波器、超宽禁带光子晶体的实现方法、光子晶体波分复用器、光子晶体环行器,发展了光子晶体逻辑集成与门、集成非门、集成或门、集成异或门、集成半加器、集成逻辑表决器、集成交叉波导、脉冲发生器、偏振器、集成偏振分束器、集成分束器、组合逻辑集成光路、高灵敏度太赫兹摄像头、太赫兹成像检测系统、光子晶体光纤传感器等。近年来,在Opt、Express,Opt、Lett.,JOSAB、Appl、Phys、B、物理学报、光学学报等国内外际一流学术刊物发表了学术论文100多篇,获得了30多项中国发明专利授权和4项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在国际光子学前沿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该团队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近年来有4位毕业于日本宫崎大学、琉球大学、印度工业大学(马达拉斯)和伊朗德黑兰大学的年轻博士和以及自于东南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的3位年轻博士在本团队做博士后研究工作,促进了学术交流,活跃了学术研究氛围,促进了团队的研究工作。

5、微电子技术科研团队

该团队是一个年轻的团队,共11人,有深圳市孔雀计划2人,深大荔园优青2人。主要包含三个半导体器件、集成电路工艺、专用集成电路系统与设计三个研究方向。半导体器件研究方向包括新器件结构与模型、微纳米级器件设计与仿真、器件可靠性研究、抗辐射器件和电路研究、微/纳米级器件的CAD软件的算法研究等。工艺方向包括传统的CMOS工艺技术以及一些新型的工艺技术,如低温等离子体刻蚀工艺特性以及其与Si衬底刻蚀图形之间的关系研究等。专用集成电路系统与设计方向研究课题涉及CMOS数模电路设计、传感器芯片设计、信号处理系统、神经网络计算及模式识别电路、高层次综合技术、通信系统VLSI、开关电源电路等。依托于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二、科研与成果

学院还拥有一个广东省高校先进光学精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两个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和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研设备总值4500余万。

近年来,学院科研取得了显着成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该奖项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深圳市科技进步奖五项,深圳市科技创新奖一项;学院科研项目总经费5391万元。目前承担国家和省市级科研项目56项。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出版专着6部,教师发表论文460余篇,有130余篇被SCI收录。

专业介绍:

070207光学(二级学科):

培养目标:

硕士学位获得者应积极上进,严谨踏实;具有坚实的光学、光电子、光机械、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等的有关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及组织管理工作。

研究方向:

1、激光技术与激光器件。激光位居二十世纪的四大科技发明之一,在现代科学技术各领域发挥了独特作用,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国防、通信、生物医学和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本方向主要从事新型固体激光技术、超快光学、非线性光学及其应用等方面的研究。

2、集成光子学与光通信技术。光学元件的小型化和集成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之一。本研究方向的特色是将微光学、二元光学与微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研究具有多功能、集成化、微型化、成本低、可大批量生产的新一代光学元器件。主要从事微光学、二元光学、光通信技术与器件等方面的研究,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光子晶体光子器件。光子晶体是与半导体晶体具有同等地位和作用,将引发一场新技术革命的新材料,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利用它可以自由控制光子的行为,从而可以制作出各种各样的新型光子器件,尤其是新概念的光子集成器件。本方向主要从事新型光子晶体结构、光子晶体的新性质、和基于光子晶体的光通信器件、光电子器件与光集成器件的研究。

4、光电成像、检测与传感技术。光电成像、检测与传感技术是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研究领域的热门,它主要包括光信息成像、检测与传感信息的获取、处理、记录和传输等技术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高时间/空间分辨的光学成像、高灵敏度的光传感、太赫兹成像/传感以及激光光谱测量等,其中非管式的高速成像技术属国内外先进水平。

5、现代光学设计。光学设计在光学现代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应用光学和光电子技术发展中不可或缺,应用十分广泛。日常接触的有相机镜头、投影镜头、LCD背光源、室内户外及舞台灯具、航天器上的红外遥感系统等。本研究方向包括成像光学系统及照明光学系统设计,包括显微光学系统、激光光学系统、投影光学系统、红外光学系统和空间光学系统以及照明光学系统等方面的设计研究。

在国内或省内外同类学科中的地位:

省内大学比较,在全国131所设置有光学专业的高校中,光学研究生专业排名在中山大学与华南师范大学之后,在华南理工大学与暨南大学之前。

导师队伍:

本专业导师队伍包括教授6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其中富有海外经历的科学家有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占91%,50岁以下占83%。由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老科学家引导掌航,以50岁以下教师为主力骨干,形成高水平、有活力的研究团队。研究工作以国家需求为牵引,以服务特区产业为目的,具有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快速结合的背景优势。

学术带头人与骨干简介:

1)阮双琛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着名的光纤激光器、光纤非线性特性和超快光学领域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工程。已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等国家省部级科研奖项8项,还荣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二等奖、第六届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光学学会科技奖(王大珩光学奖)等荣誉奖项。发表科技论文逾100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973等重要科研项目。

2)李学金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香港科技大学访问学者。深圳市传感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传感技术学报》编委;教育部全国高校传感器技术研究会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光学学会理事;深圳市博士后联谊会理事。深圳市南山区LED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多项。

3)杜晨林教授,博士,长期从事激光技术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是第四批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校级培养对象、深圳市优秀教师、深圳市高层次专业地方级人才。曾获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三等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高等院校类)等。在《Optics Express》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SCI或EI收录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4)闫培光教授,博士,长期从事特种光纤技术、光纤激光技术领域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Optics Express》、《Optics communications》、《Laser Physics Letters》等学术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和通信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3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及实用新型专利多项。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基金,2012年广东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

5)李玲教授,博士,长期从事微纳光电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第五批“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1届优选资助项目等国家、省、市6项科研基金项目,已经发表SCI、EI收录论文30余篇。

6)华萍教授,深圳大学特聘教授,自1990年至今在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从事集成光学传感器及其系统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多项国际和欧盟科研项目中承担重任。为庆祝DNA发现50周年,英国物理协会发表了4位从事与物理生化有关的科学工作者海报,华萍作为唯一的华人女科学家入围。

主要课程:

高等激光物理、信息光学、高等光学、非线性光学、数理方程与特殊函数、数字图像处理、光学系统CAD、导波光学、集成光学、计算方法、光信息论、光纤通信与器件、现代激光器件与技术、二元光学技术、固体光子学等专业课程。

教学资源:

本学科属广东省重点扶持学科,设有激光技术与器件、集成光子学与光通信技术、光子晶体光子器件、光电检测与传感技术、现代光学设计等研究方向,具备先进光学精密制造技术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激光工程重点实验室、深圳市微纳光子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等一流的科学研究平台,科研设备总值4500余万。本学院的光学工程博士点和光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为该学科人才的继续深造提供了良好的学科专业平台。

奖助体系:

除了学校的各类奖助学金,我院还设立了“敏通奖学金”,对我院品学兼优的研究生给予5000元/年奖励,资助比例10%

培养特色:

深圳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多年来一直以培养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主要的培养目标。毕业生就业适应性强,就业率高。有不少学生从事个人或者团队创业,获得不错的成绩。如:

1、麦剑聪校友(2001年毕业)与林文山等四位校友一起组建了深圳市正大方圆激光技术有限公司(现更名为思奥特科技有限公司),员工达400人,年产值接近17000万的高新企业。

2、李益剑校友(2000年毕业),创办深圳市阳光易迅科技有限公司和深圳市金承德科技有限公司,公司年营业额超过五千万元。

3、万俊康校友(2006年毕业)海外留学归来,现创建了伟富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从事发光二极管的生产制造与绿色固态照明的开发,年营业额过千万;

4、黎宇校友(2004年毕业)现任深圳市新普软件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年营业额过千万;

5、林志武校友(2005年毕业)成立深圳市谷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超亿元;

6、甘庆云校友(2005年毕业)昂纳光通信(集团)有限公司部门主管,已介绍多名深大同门师弟师妹进入公司,目前均在各部门担任要职。

7、刘强校友(2009年毕业),2010年获全额奖学金赴美攻读博士,在美国福克州立大学(Norfolk State University)材料工程中心(Center for Materials Research)从事光子晶体,半导体硅及钻石(diamond)光子学基础研究。

8、付玲校友(2011年毕业),2011年8月至今在克拉克大学(美国)攻读物理博士学位

9、卢惠辉校友(2004年毕业),暨南大学理工学院教师

10、黄洁锋校友(2010年毕业),成立深圳市威福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就业现状:

2014届硕士毕业生共32人,就业率100%,其中陈燕平、殷震、陈郁芝、宋宗鹏4位同学继续深造读博。其余分别到深圳市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英诺激光科技有限公司、深圳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杭州银行、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等单位工作。

光学专业上年度录取考生中,来自硕士授权高校的生源比例71%,我院整体生源质量全校排名第三。

欢迎推免生,欢迎具有博士授权或硕士授权高校的考生报考。

070208无线电物理(二级学科):

培养目标: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运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文献资料,具有中外互译、撰写外文论文一定的听说能力;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即承担专门的技术工作的能力。

研究方向:

1、太赫兹物理与技术:(1)室温相干宽带新型太赫兹源研究;(2)太赫兹波的传输、变换及其检测技术研究;(3)太赫兹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4)太赫兹光电子应用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太赫兹源的研究,太赫兹波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开发太赫兹波谱和成像技术,扩展太赫兹的应用领域,并将理论研究、计算机模拟与当代先进实验手段相结合,探索、设计和制备各种类型的材料,研究其与太赫兹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和新效应,为发展新型太赫兹光电器件和材料奠定基础。

2、电磁场与微波技术:(1)现代电磁场理论与器件:光子器件、光纤器件的电磁场数值计算;设计、研究、开发高精度、高效率的电磁计算算法;研究高效精确电磁计算算法在目标特性、微波成像及遥感、电磁环境预测、天线分析和设计等方面的应用。(2)微波光子学与光子晶体光路集成器件:微波光子学结合了微波通信在移动无线方面的优点与光纤通信的体积小、容量大、损耗低、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等一系列优势,成为一门应用广泛的热门研究学科。该方向主要研究光子晶体光波导理论与应用、光子器件、光纤器件。光子晶体光路等可变光元件是微波光子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3)微波与光通信技术:主要研究光波导及自由空间中的光信息传输理论;以及光波导非线性效应器件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3、无线传感网络技术:(1)传感器;(2)传感器网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