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为新中国而奋斗(二)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3653发表于2014-08-01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三篇 第八讲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帮同学门巩固知识点加强记忆;童鞋们若有疑问可以关注孙占河老师的免费答疑课,孙老师会热心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

第二节 国民党政府处于全民的包围中

——考点与真题

一、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1.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

经过人民解放军一年的作战,战争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1947年7月,国民党军的总兵力由430万人下降为373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下降为150万人。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加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部队的武器装备也因大量缴获而得到很大改善。

为了彻底粉碎国民党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进一步破坏和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之不能持久的方针,中共中央作出出人意料的决定:不待完全粉碎敌人的战略进攻,不等解放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立刻将主力打到外线去,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1】

1947年6月底,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实施中央突破,千里跃进大别山;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主力为东路,挺进苏鲁豫皖地区;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为西路,挺进豫西。三路大军相互策应,机动歼敌。它们调动和吸引国民党军南线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约90个旅左右于自己周围,迫使国民党军处于被动地位。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由此揭开。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标志着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真题回眸

【1】(B,1998年理第8题)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就敌我力量对比而言

A.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与装备上已接近国民党军队

B.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仍占明显优势

C.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已超过国民党军队

D.国民党军队在数量与装备上处于明显劣势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敌我力量对比的情况。

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进攻时,没有遵照战争的一般规律进行,即必在力量对比上明显地超过对方,才能实施战略进攻。当时,人民解放军并没有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国民党军队无论在人数上还是武器装备上都仍然占有明显的优势。毛泽东作出这一战略选择,是基于不把眼光局限在数量与装备的对比上,而是放在更坚实、更广阔的人心向背上等各个方面作出综合考察的结果。由此B项正确,其他项均不符合题意。

2.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提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这个口号的提出,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和全国人民的斗志。

同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制定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行动纲领。到1947年底。战争主要是在国统区进行。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

二、土地改革与农民的广泛发动

1.从《五四指示》到《中国土地法大纲》

(1)在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的同时,解放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这是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重要改变。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2)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人民主革命的洪流。

2.土地改革运动的热潮

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制度改革(习惯称“土改”)运动的热潮。尽管在土改运动广泛发动之后,一度发生过侵犯部分中农利益、侵犯某些民族工商业等的“左”的错误,但中共中央一经发现,便立即采取坚决的措施加以纠正,使运动迅速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经过这个运动,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1.国民党陷入危机的原因

在国民党统治区,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2】

真题回眸

【2】(ACD,2010年第29题)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统治区形成了以学生运动为先导的人民民主运动,成为配合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是

A.国民党政府专制独裁、官员贪污腐败 B.国民党在军事上的失利

C.国民党顽固坚持内战政策           D.国统区爆发严重经济危机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解放战争时期第二条战线形成的原因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由于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故选项ACD是正确选项。选项B与题干不符,是错误选项。

2.学生运动的高涨和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

针对国民党当局积极从事内战的准备,1945年底,昆明学生发动了以“反对内战,争取自由”为主要口号的一二一运动。这个运动扩展到了许多城市。

在全面内战爆发半年后,1946年12月30日,为抗议驻华美军强暴北京大学先修班一女学生,北平学生高喊“抗议美军暴行!”“美军退出中国!”的口号,举行示威游行。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运动(史称抗暴运动或“一二三O运动”)由此掀起。截止1947年1月10日,12天内,抗暴斗争扩展到14个省26个城市,参加罢课、游行等的学生总数达50万人。

1947年5月20日,南京、北平等地爆发了反饥饿、反内战运动(史称“五二○运动”)。随后,这个运动迅速扩大到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60多个大、中城市,学生罢课、游行同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到了一起。

在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国民党当局加紧了对爱国民主运动的镇压,1947年10月以后,爱国学生一次又一次地掀起反抗斗争的浪潮。由于他们愈来愈把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上面,学生运动的主要口号便由“反饥饿、反内战”改为“反迫害”了。自古以来,“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国民党的失败与共产党的胜利再次证明了这个道理。

四、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

1.中国民主党派的构成

中国各民主党派民主党派是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统治过程中,具有民主运动性质的一些党派的统称,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以及其他爱国民工民族分子组成,是阶级联盟性质的政党。

2.中共与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

在抗战胜利以后,民主党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比较活跃。中国各民主党派的政纲不尽相同,但都主张爱国、反对卖国,主张民主、反对独裁。在这些方面,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政纲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大多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步地发展了这种关系。

3.民主党派主动接受中共领导,成为参政党

(1)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在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口号中提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这个号召得到各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

(2)1949年1月22日,李济深、沈钧儒等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和着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55人联台发表《对时局的意见》,一致认定中共提出的关于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的主张“符合于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恳切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这个政治声明表明,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自愿地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决心走人民革命的道路,拥护建立人民民主的新中国。

同年春,毛泽东在同有关人士谈话时提出,民主党派应“积极参政,共同建设新中国”。民主党派参加新政权并将在新中国参政,标志着民主党派地位的根本变化。它们不再是旧中国反动政权下的在野党,而成为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参加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共产党一道担负起管理国家和建设国家的历史重任。中国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绝大多数人,经过实践的教育,确认了中国共产觉关于通过建立人民共和国,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的正确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

五、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1.三种建国方案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以便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第三条道路的主张

抗日战争胜利后,某些民主党派的领导人物曾经鼓吹“中间路线”。中间路线的鼓吹者主张: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在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官僚买办资本横行。而实行的方法,则是走和平的改良的道路。他们所提倡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他们所主张的,实质上是旧民主主义的道路。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的,这是因为:

(1)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不能为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2)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来看,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帝国主义列强来中国只是为了掠夺中国,发展它们自己的资本主义。对于它们来说,政治上、经济上不独立的中国,乃是理想的倾销商品的市场、投资的场所与廉价原料、廉价劳动力的供应地。如果中国成为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就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发展关系。这是它们不能容忍的。它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正因为如此,“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反对中国独立,反对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中国的近代史。”五四以来的情况,仍然是如此。

(3)从中国的革命形势来看,国民党当局不允许任何组织其一党专政的力量存在。中国在战后面临的是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尖锐斗争。客观形势决定了人们没有走中间路线的余地。持有中间路线想法的人们一接触到实际斗争,尤其是内战重起,就使他们只能在靠近共产党或靠近国民党中选择道路,而不能有其他道路。国民党当局不仅极度仇视中国共产党,而且对民主党派、民主人士也充满敌意,不断以暴力对他们施行迫害。蒋介石不允许民盟这样的组织存在,这就“使在蒋介石统治下进行任何和平运动、合法运动、改良运动的最后幻想归于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