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三)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2359发表于2014-07-30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三篇第七讲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帮同学门巩固知识点加强记忆;童鞋们若有疑问可以关注孙占河老师的免费答疑课,孙老师会热心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的。

第三节 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

——考点与真题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

1937年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这个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尽管国民党军队在抗战初期对日作战比较积极比较努力,但是国民党正面战场除了台儿庄战没取得大捷外,其他战役几乎都是以退却、失败而结束。造成这种状况的客观原因,是由于在敌我力量对比上,日军占很大的优势;主观原因,则是国民党战略指导方针上的失误。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即不敢放手发动和武装民众,将希望单纯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1.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变化。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2.在相持阶段,日军在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的同时,继续对国民党军队发动过若干次进攻性打击。国民党军队也进行过几次较大的战役。国民政府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但是,这个时期国民党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基本上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多次的反共“磨擦”事件。

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配合英、美打击日军

1941年12月,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美、英对日宣战。不久,由美国方面提议设立中国战区。为了配合英、美打击日军,国民政府命令各战区发起攻击。1942年元旦发起的第三次长沙会战,曾给日军以有力的打击,日军死伤5万余人。同年2月,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对日作战。陆军第二OO师师长戴安澜在缅北殉国。

4.豫湘桂战役溃败后陷入全面危机

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打通中国大陆交通线的作战。在这次豫湘桂战役中,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50多万兵力,丢失拥有146座大小城市、6000万人口的2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个方面陷入深刻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