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暑期强化必备之“唯物史观”

来源:浏览次数:1214发表于2014-07-29

[摘要]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奉献给哲学史、人类思想史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珍贵思想瑰宝,也是目前我国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大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钥匙,历年来都是考研政治考察的一个重点。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奉献给哲学史、人类思想史乃至人类历史进程的珍贵思想瑰宝,也是目前我国教科书体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四大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钥匙,历年来都是考研政治考察的一个重点。在经过了春季对基础概念的“点”的学习之后,同学们步入了夏季提高和强化的阶段,开始由“点”进入“线”和“面”的学习,即逐渐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由知识点的互动构成的专题,为构建知识点的网络和统一的知识结构体系奠定基础。

与春季的着重把握基础概念的“点”式学习不同,在暑期的考研政治学习中,“线索”和“脉络”成为了需要牢牢把握的重点和核心。下面,就以“唯物史观”为例,给同学们交流一下该阶段的学习要点。

唯物史观在咱们的教材中是以“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的标题出现的,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第四章的全部内容,概念繁多,有一定的难度。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传统观点依据斯大林的苏联教科书体系,将唯物史观看成是唯物论和辩证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运用,但随着马克思哲学研究的深入尤其是马克思原着解读研究的进展,这一说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就目前的考研大纲而言,同学们在现阶段的学习中可采用化繁为简、连点成线的方法建构知识小模块,用以掌握该部分的主要内容。

因此,我们可以把“唯物史观”部分简要概括为“三对概念、五大动力、两种作用”。“三对概念”是指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③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五大动力”是指①社会基本矛盾、②阶级斗争、③社会革命、④改革、⑤科学技术这五大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两种作用”是指①人民群众和②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作用。

一、三对概念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②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③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社会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①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②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在哲学上,生产力是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范畴,它表示人和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劳动对象;劳动者。此外,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①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②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上层建筑可以分为两部分:①意识形态,又称观念上层建筑;②政治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况,它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二、五大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2.阶级斗争

阶级的本质在于它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的、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共同体。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不同,是划分阶级的基础。阶级对立的实质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拥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的直接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质变中,也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

3.社会革命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生产力的发展和旧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的发展和旧的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冲突是社会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革命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革命能改造和教育群众以及革命阶级本身;革命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改革

改革是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部分及环节,实现该社会形态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是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的、具有相当普遍性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形式。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客观要求,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

5.科学技术的含义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包括科学和技术两方面。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科学技术作用的实现要受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要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

三、两种作用

1.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及作用,又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历史人物

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在历史人物中,对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着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称之为杰出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②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③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

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