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跨校跨专业懂策略者赢

来源:浏览次数:1230发表于2014-07-21

[摘要] 2012年,将近100万人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早在数年前,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外校生就占到84.9%;北京大学每年跨校考研人数过万……巨大的跨考群体的背后,是残酷的竞争趋势: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分母中大部分为跨考生,越来越多的跨考生也正在挤进分子之列。“

2012年,将近100万人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早在数年前,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外校生就占到84.9%;北京大学每年跨校考研人数过万……巨大的跨考群体的背后,是残酷的竞争趋势: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分母中大部分为跨考生,越来越多的跨考生也正在挤进分子之列。“跨考蛋糕”究竟多大?“跨考江湖”水深几何?

考研跨校跨专业懂策略者赢

跨校、跨专业考研人数高达60%以上

2012年全国考研总人数为165.6万人,其中选择跨校或跨专业考研的考生占总人数60%左右。据笔者调查,在2013年考生就读的某辅导班里,选择跨校考研的学员占到90%之多,而选择跨专业考研的考生也达到了70%。跨校、跨专业考研无疑成了当今的一种趋势。事实上,跨校跨专业群体庞大的数字来源于一些客观的招生条件。在全国2000余所高校中,有900余所具有研招资格,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更是仅有60余所,民办高校从2012年才开始有5所获得研招资格。这注定了大多数学子想要读研就必须跨考,想要读好专业也必须跨考。

据报道,早在200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外校报考的考生就占到考生总数的70%~80%;当年报考中国政法大学的7000多人中,本校的本科生也只有900多名;而报考中央财经大学的外校生则占到84.9%;北京大学研究生招生相关负责人表示,北大年招收硕士研究生3500人左右,其中北大自己的本科生约占1/3,并且近几年一直保持这个比例。“跨校报考我校并录取的学生,大部分来自重点大学,尤其是设立研究生院的55所高校,占了录取总数的70%。”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重点院校、重点研究院在研招时不再过分挑剔考生本科时的专业。中科院研招办主任告诉本刊记者,在中科院研究生院近些年招录的研究生中,有很多是跨专业录取的。有基础学科跨应用学科的,也有应用学科跨基础学科的。这些考生凭着自己对跨考专业的浓厚兴趣以及由此激发出的巨大学习热情,已经在专业能力上达到,甚至超越了本专业优秀考生的水平。“我们一贯的招生态度是,只要专业知识技能过硬,就不存在本科专业歧视现象。”

传统热门专业与交叉学科成为跨考热门

据调查,2012年跨考的热门专业主要集中在:会计学、行政管理、企业管理、金融学、语言文学、计算机应用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应用心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产业经济学等传统热门专业中。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财会、计算机、通信、管理科学等专业尤其得到跨专业考生的青睐,这些专业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有着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吸引了大量本科学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的考生跨专业报考。

与此同时,大量非本专业的考生跨考热门专业,使得传统热门专业的竞争门槛越来越高,清华、北大、人大、复旦等高校有些热门专业的录取比例甚至低于5%。数学基础深厚让很多理科生扎堆跨考商科,大大提高了考试竞争的难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商学院、财政金融学院2011年的报录比分别低至24∶1、30∶1、52∶1;而大量中文、历史、哲学专业考生的报考,更是让浙江大学传播学专业2011年的报录比低至198∶1,竞争异常惨烈。

近年来,一些交叉学科也逐渐变成跨考热门专业。比如北京大学,自2005年成立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以来,以当下热点前沿的生命科学、纳米科学、海洋科学等学科为中心,建立了以往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大门类横向联合的诸多专业,如理论与系统生物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等。由于这些学科跨度大,对考生的背景知识要求高,方向又多集中在前沿研究领域甚至超前研究领域,因此尽管这些专业报考难度大,但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吸引了越来越多专业跨度之内的优秀考生报考。

许多考生跨考“交叉学科”专业主要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学位属性,从纯理论型专业向应用型专业、从纯文科专业向经管结合型专业转变。比如许多理科专业的本科同学,诸如物理学、应用化学、计算科学、力学等同学纷纷向电子、化工、软件、航天、船舶等工科专业跨考;中文、历史、哲学向对外汉语、新闻、旅游、文化管理方面跨考。

调查中记者了解到,有不少跨考同学认为,即使是要继续攻读,也不想让硕士阶段就把自己的专业限死,博士阶段还想继续观望,选择更符合自己特点的方向。如政治学的同学选择国际经济合作研究、中国对外经济研究等方向,拉近与经济学的距离;矿业工程的同学选择数字矿山及计算机应用、安全技术与工程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与仿真安全技术等方向,拉近与自动化、系统工程的距离。

兴趣和名校情结成跨考两大动力

因为高考填报志愿时,学生对大学专业设置了解不充分,大部分学生高考服从调剂,不少人本科阶段读了自己本就不感兴趣的专业。对他们而言,跨专业考研也成了自主性更强的二次选择的机会。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随着年龄与见识的增长,决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对专业兴趣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非单纯图有趣,而是更多地结合自身长远的理想,将对专业的兴趣发展成“志趣”。本刊记者调查采访了某考研培训机构的集训营,调查显示,有近半数跨专业考研的同学表示自己“出于对报考专业的兴趣”而选择跨考。

同时“名校”成为跨考的另一内在动力。据统计,近年来报考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跨校考研人数常年过万。

名校如此受宠,与当今应届生的就业形势有直接关系,因用人单位掌握的信息有限,所以多数只能用学历背景衡量应届生的综合能力。现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刘晓(化名)深有体会,刘晓因高考失利曾在某专科学校读书,后“升本”进入一家二本院校读法学专业,毕业求职时却在三个月内连在十家单位碰壁。眼看着一起应聘的名校毕业生被一线律师事务所录用,刘晓燃起了继续深造学业的斗志,决定报考人大并最终顺利被录取。

事实上,相对于考生的名校情结,近些年来许多名校在对待跨校考生的态度上有了很大的转变。随着研究生教育公平理念的推进、研究生复试改革的日趋规范、成熟,“本科出身”不再成为名校录取的重要标准,甚至有的名校更偏爱从一般院校刻苦学习考进来的普通院校出身的学生,这无疑给了跨校考生巨大的信心。

特殊研院和特殊专业为跨考提供了必然性

跨考形势的火热,还与一些“特殊”的研究生招生机构有关。一些科研院所、学术机构的研究生院,由于自身不招收本科生,所以所有被录取的研究生都属于跨校考生。今年6月底,中科院大学在武汉举行了一场大型招生会,场面火爆。参加这次招生会的小陈说,他就读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十分热爱自己所学专业。中科院的微波遥感技术水平和科研设备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因此他做梦都想进入中科院深造。他认为,考中科院的考生都属于跨校考研,不需要和“本校本科生”竞争,在公平性上要比考其他名校强一些。

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学位项目的兴办,比如法律硕士(非法学),其招生对象就是非法律专业的本科生,这也造成了跨专业报考人数的增多。例如,法律硕士在2000年开始不再允许法律专业毕业生报考,当年全国的报考人数只有8000人左右,2004年报考人数增加到3.9万人。2009年根据教育部通知,在法学硕士和法律硕士之间,新增法律硕士(法学)专业,招生对象为法学本科,但法律硕士(非法学)的招生对象依然是非法律专业本科生,当年仅北京市法律硕士(非法学)报考人数就达到7494人。(记者:项燕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