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大学中国史考研经验谈
[摘要] 考研只适合两种学生:1、决心做学术;2、提高学历。不过梦想终究是可贵的,有梦就去追,不要被现实所吞噬。下面开始谈谈我的复习经验。开始准备是在大三上学期,当时只是看看教材,全身心的准备要等到大三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四五月份。
【什么样的学生适合考研?】
考研只适合两种学生:1、决心做学术;2、提高学历。不过梦想终究是可贵的,有梦就去追,不要被现实所吞噬。下面开始谈谈我的复习经验。
【初试经验】
开始准备是在大三上学期,当时只是看看教材,全身心的准备要等到大三下学期实习结束后四五月份。
【英语】
英语可能是我投入精力最多的科目了,虽然发挥不好考得不理想(只有55),比起那些70+的大婶,这点分当然不值一哂,但我还是知足了,因为我不和他们比,而是和自己比。我的基础比较差,高中开始就不怎么学英语了,一直在消耗初中打下的底子。大学更是把英语抛到九霄云外,英语课主要用来阅读课外书籍。结果是我的四级考了四次还没过,直到考研期间6月份那次考试才过。
顺便说一句,有些同学四六级没过担心考研英语不行,我觉得这完全没有必要。四六级和考研英语学习方法完全不同,很多六级没过的照样考上985大学,二者没啥关系,这点大可放心。英语首先要过单词关,在2013年一二月份的寒假我把考研单词基本上过了第一遍,用的是《星火巧记·速记·精练》三册的那种,新东方绿皮的感觉太厚太大,带着不方便就没用。星火的单词比较全,建议初期用这个。寒假回校大三下学期开始教育实习,4月初结束(这点要表扬下我们学院,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基本上不会耽误复习,所以我们专业考研率一直不错)4月7日实习结束,整理完材料、调整状态就正式开始复习了。当时主要在英语上下功夫,下午、晚上几个小时都是学英语,背单词、做题目。
我的资料用的是丁晓钟老师的,复习思路也是跟着他。复习前下载了他的一段音频《粉笔网公开课·如何研究考英语真题》讲得很不错,大家可以下来听听。英语要以真题为主,模拟题为辅。后来我直接扔了做了几十篇的150篇,开始做96年至03年的考研真题。我从5月到7月14号花了两个月把96—03真题解析了第一遍。这个阶段的真题难度较小,不至于打击自信心,而且包括了考研英语全部知识点,一定要充分利用。有同学对我这种方法很不以为然,她觉得九几年的题目太简单,我底子差才需要做。诚然,我是底子差,考得也不高,但分够用不就行了?我没有考70,但不耽误考上985大学。学弟学妹如果觉得自己底子比较好可以选择不做,但是这些题目再简单也比那些模拟题好一万倍。
底子好的同学可以研究外刊。我在这里推荐丁晓钟老师的《历年真题超精解》(上下册,上册是03年之前的真题,下册是近十年真题)和《外刊超精读》,淘宝应该有卖,书店里不多见。真题要做一套吃透一套,每个字都认真读过,因为真题太宝贵了。03之前的真题主要做阅读理解,一口气做完再去对答案,无论是五篇还是四篇,时间都控制在65分钟左右。我一般做得比较快60分钟就做完,但还是要检查一遍。完形填空先做一两篇,如果能得个五六分就好好做下去,如果三两分,建议不要再花大力气了,因为完形填空直到最后都会基本保持在初始水平。暑假8月初开始做近十年真题。
新题型我是在最后一个月才开始做的,作文是在最后半个月准备(整理了丁晓钟老师的作文模板,背了半个月,考场上刷刷写,没浪费时间)翻译基本上没有正经联系过。新题型一直做得不错,错2个左右,没想到这次考试全错,吃了大亏。英语单词每天都要背,不要丢。我后来主要背的是黄皮书附赠的那本薄薄的考研单词大纲,基本上八九天就能过一遍,前后背了十几遍。近十年的真题尤其宝贵,每一篇都要仔细分析,多总结错误的原因,总结出题人设计的陷阱。我阅读理解做得差的错八个甚至十个,好些错四五个,尽量不要被这些数字所干扰,但错六个以上时需要警惕了。真题要一遍一遍地过,我十年真题过了四五遍,每一遍做好后都认真复习,把错题记下来,写清楚为什么选错了,受了什么干扰。
笔记本记下容易混淆的单词、好词好句、错题等,我整理了整整两个笔记本。还有,尽量不要把答案写在真题上,记在笔记本上,这样便于以后使用和对照。多做几遍真题,错误率自然越来越低,但你会发现很多错的还是第一次做错的题目。还有,不要担心题目做了很多遍会没效果,回过头来再做有些文章依然很陌生,你依然会中陷阱,多做总是好的。
【专业课】
四川大学自主命题,中国史和世界史分开考,而且给出了参考书目(没有参考书目就用经典的十一本,如果有一定要看参考书目。四川大学现代史参考书目是川大陈廷湘编的《中国现代史》,我只简单浏览了一遍,结果今年的小论文的答案就在书里,吃了大亏)由于现在很多学校自主命题,考察方式、侧重点都不一样,大家还是早点确定学校、方向比较好。
我复习专业课比较早,大三上学期把中国史过了一遍,但是基本上全忘了。所以过早复习也不好。2013年4月份实习结束后开始细心看教材,我用的是朱绍侯、张海鹏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李侃主编的《中国近代史》和陈廷湘主编的《中国现代史》,古代史配合张传玺主编的《简明中国古代史》和张帆的《中国古代简史》,期间翻看了翦伯赞的《中国史纲要》(四卷本)和樊树志的《国史概要》。第一遍主要是浏览,有一个总体观念,重要的地方需要画下来。第二遍就需要记笔记了,我下的功夫主要在古代史。
古代史我配合着《简明中国古代史》(这本书重点推荐,言辞比较简洁,重点突出,朱、张版古代史好处在于充实,史料丰富,但是太罗嗦,尤其是隋唐部分写得很不好)笔记主要是列出纲要,我的笔记做得比较细,很花时间,先秦至唐代记了一个大本子,宋元明清记了一本。暑假期间把宋代之前的整理完,开学后才整理完宋代之后的,前后花了几个月。9月18号打电话确认四川大学仍然自主命题。
名词解释暑假前就开始准备,我是结合教材、长孙博名词解释、仝晰纲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因为2013年四川大学只出了两个先秦史的名词,我的注意力没放在名词上但为了保险,还是整理了一遍(今年川大用史料翻译代替了名词解释)。由于名词太多,背下来几乎不可能,就只能多看几遍以求有个大致印象。古代史整理完开始复习近现代史,以李侃的书为主,因为川大近代史特强,而且专注于思想文化,所以我买了一本张昭军、孙燕京的《中国近代文化史》,这本书很不错,从清末一直叙述到建国,思想文化方面基本上一网打尽,观点也比较客观,大家可以参考。
期间还看了刚刚再版的陈振江《中国近代史》,尽管观点很老了,但用起来也比较简便。现代史主要看陈廷湘的加上王桧林先生的《中国现代史》上册(川大中国通史只考到1949年)由于我近现代史很薄弱,又重点看了山东大本,最后阶段主要背“寒远历史笔记”的大题目。在网上买了整套川大历年真题,把大题目分阶段整理出来,然后自己做出答案,虽然今年没有考到但是这种方法还是比较有效的。自主命题学校出题一般集中在自己的优势领域,比如川大古代史宋史最强,近现代史全国领先,所以这两个都占了很高的比重,要重点复习。
【政治】
9月中旬大纲解析(红宝书)下来后开始复习政治,在此之前不建议准备,重心应该放在专业课和英语上,9月开始加大政治和专业课复习的比重,英语此时基本定型,保持水平不下降即可。大纲解析看个两三遍,配合着做肖秀荣1000题,看一章做一章效果会很不错,同时注意标注错题。1000题最好做两遍。最后阶段买“风中劲草”去背,大纲内容太多。一定要买肖秀荣最后四套题,真是奇书啊,今年押中了好几道题目。个人觉得任汝芬老师的书不看也行。
最后两个月最难熬,天还冷,心情浮躁。我们学校只有图书馆有暖气,于是学生们都蜂拥而至,每天八点钟开门,一开始七点多去都还有座位,后来人越来越多,我为了占自己的老位置每天早早起来,夸张的时候五点多就爬起来,站在寒风凛冽里排两个小时的队,有次还差点发生踩踏事件,想起来仍心有余悸。我和室友、几位同学、研友每天一起自习,那时只想时间过快一点,结束痛苦的煎熬。考研期间建议找几个研友一起学习,互相砥砺、劝勉,有时候大家一起去放纵,发泄一下。有人一起分担压力要比自己忍受好很多,而且占座什么的都有个照应。
1月4号走进考场,上午政治肖四猜中了好几题,大家都笑容满面。下午英语,阅读理解难度和去年持平,新题型略简单。做完阅读理解脑子一片混乱,新题型基本上没了思路,以至于全军覆没。出考场的时候心情还是很沉重的。晚上何凯文出了答案,对了之后阅读错了四五个才略微松口气。关于英语做题的顺序,我的经验是阅读理解70分钟—小作文15分钟—大作文35分钟—翻译15分钟—新题型15分钟—完形填空15分钟。
5号上午考专业课,真题见我的回忆帖子。四川大学题量很大,我当时奋笔疾书啊,最后一个小论文50分,我只剩下15分钟去写。可知写得多糟啦!!!考完以后没有预想的兴奋和激动,反而很平静,甚至有一些空虚。整天无所事事,寒假主要过年,准备毕业论文,读《太平广记》。由于不知道能否进入复试,没有进行准备。
【复试篇】
2月17日,川大可以查分了,晚上八点钟我颤颤巍巍地用电脑查分:政治66,英语55,专业课210,总分331,高出去年复试线21分,于是我开始着手准备复试。24号得知我的一篇小论文被采用,心里稍微轻松了一些。3月5号回到学校。3月7日,在图书馆看书时得知川大复试线出来了,顺利进入复试。开始全身心准备复试,我报考宋史方向,这时候主要看研究综述和导师的一些论文、专着。
读了朱瑞熙先生、程郁的《宋史研究》,对宋史研究有了大致的了解。读了刘复生老师的代表作《北宋中期儒学复兴运动》(九十年代台湾文津出版,很难买到,我在淘宝淘到)和《中国古代思想史·宋辽西夏金元卷》;粟品孝老师的论文看了些,他的《南宋军事史》买了还没来得及看。还有二位老师和胡昭曦先生合着的《宋代蜀学研究》以及川大先哲、宋史研究开创者之一蒙文通先生的那篇大文章《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这真是建国以来的一篇大文章,气势恢宏且考据精密,我当时真是被蒙先生的魅力深深折服。读了《蒙文通学记》了解了蒙先生的治学体系。同时看了四川学者推崇备至的刘咸炘先生的一些文章。建议同学们准备复试时要倍加注意导师们比较推重的学者的论着以及报考学校前辈学者的作品。川大中国古代史不是很重视英语,我也没怎么准备,只是复试前几天写了篇英文自我介绍背背而已。
提前十天把机票、宾馆预定好,备齐材料,复印了发表的散文、论文,还做了简历。3月29日从南京入川,下午到达,宾馆在川大北门附近,我本科上一届的李学姐请我吃了顿饭,相谈甚欢。30号下午报到,在老校区逛了逛,感觉川大很大很杂乱,有些失望,而且川妹子真心一般啊!
31号上午笔试,两小时。古代史在一个教室,我数了数总共15人,压力还不算大。每个方向的题目都不一样,宋史题目是论文“论宋代政治得失”,题目中规中矩。之前和学姐聊天时学姐说过她复试时老师拿着她的笔试答卷提问,于是我答题时尽量要求出彩,引用了蒙文通先生、邓广铭先生、陈寅恪先生等人的观点,果然,面试时刘复生老师问了相关的问题。
下午面试,先秦史单独面试共5人,宋史、明清史一起面试,共10人,其中宋史6人。抽签决定顺序,我是9号。刘复生老师去得最早,戴着一副眼镜,高高的个头非常儒雅。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紧张,也不说话。几个同学出来后气氛活跃了,前面的同学会说老师问了哪些问题。等我进去的时候老师在讨论,我敲了敲门,老师示意我进来。考官三人:宋史的刘复生老师、粟品孝老师和明清史的周斌老师。我鞠躬问好,把材料递给老师,“这么厚啊!”我要发简历的时候,粟老师笑着说:你自己说。由于只准备了英语自我介绍,我一下子懵了,愣了半天才想起说:我叫……来自……今年22岁。然后就呆了。粟老师非常和蔼,笑着问我是哪里的,本科学校哪里。学校有没有什么史学社团。我回答说有,粟老师问我都参加了哪些活动。又问我本科宋史老师都是谁?研究什么方向?刘复生老师拿着试卷接着问:“我看你的试卷提到了蒙文通先生,你读过他的书?”我就把那篇大文章抬出来说,粟老师问我读了哪些书,我就说读了蒙文通先生和刘咸炘先生的书,粟老师接着问:“你读过刘先生的书啊?读过他的什么书?”于是我说读了他的几篇文章,如《<华阳国志>论》、《重修<宋史>述意》。
粟老师接着问刘咸炘重修《宋史》的目的,我顺势把刘复生老师写的一篇相关文章引出,刘老师问:“你看过我那篇文章啊?”粟老师忙点头说:“看过看过。”言语之间先生们对我似还算满意。粟老师和刘老师看到我复印的杂志笑着说:“《唐潮》。”粟老师看了看我发的文章,问我当时怎么发表的,为什么会发在《唐潮》上。还问:“你喜欢写作?”我说是的,没事的时候喜欢写写小文章。面试期间周斌老师始终一言不发,黑黑的面庞,让人觉得有点怕怕,刘老师则沉稳儒雅,让人很安心,而粟老师始终和颜悦色,和他说话就像聊家常,不会觉得很紧张。
问题基本结束后老师示意旁边的研究生学姐问几个英语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实在听不懂,就胡乱说了几句,第二个问题问我研究生计划之类的,答了几句事先准备的话。英语提问总共就两三分钟吧,走过场而已。从教室走出来真是长舒了一口气啊。复试全部结束后和几位同学一起聊一聊,大家一起吃了顿饭,互留了联系方式。小杨、小胡、小陈,虽然和你们相处的时间很短,但是真的很开心,大家聊得来,希望你们一切安好。当天晚上一直在等所谓的死亡电话,结果后来才知道一个都没打。第二天体检,下午我就回南京了,晚上10点多回到学校。感觉复试还不错,也就不再多想。回学校后就经常去跳蚤市场卖书,晚上偶尔吃吃烧烤喝喝啤酒,思考人生。
我并不是很担心成绩,因为觉得复试表现还行,而且现在的心态已经和当初大不一样,甚至觉得不读研未必是件坏事。4月8号晚上七点多,小陈短信通知我川大拟录取名单出来了,我在名单之中。当然很开心啦,给李学姐、韩老师、刘老师打电话发短信表示感谢。面试是相对公平的,但是我建议大家要充分利用可以动用的一切社会关系,尤其是本校的老师人脉,东南地区的高校尤其如此,有几个学校是黑出名的。复试主要考察学生的修养和学术的潜质,所以必要的知识储备很重要,课外时间要多看看史学专着,能看原始史料最好了。复习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看课外书,建议精选一两本史学经典研读,并需要结合自己未来报考的学校、方向。
比如考魏晋隋唐,陈寅恪、唐长孺、岑仲勉、周一良、田余庆诸先生的书要看吧。考河北大学宋史,邓广铭、漆侠二老作品岂能不看?报考华中师大文献学,张舜徽先生的书必看啊。泛泛而读既耗费时间又容易忘记,复试的时候老师深入一下你就懵了(其实你明明看过)所以不如选一两本众人皆知的经典作品细心研究,读通史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如钱宾四先生《国史大纲》和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切记复试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不要滥竽充数夸夸其谈,那样只会增加导师的反感。
最后,我想说,未来的路不知还有多少坎坷,但是考研教会了我坚持,这比一张录取通知书要珍贵得多。“正西风落叶下长安,飞鸣镝。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