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考点与真题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它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必要的市场供求格局和重要的体制性基础,使我们有条件提出又好又快的发展理念。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难以为继。因此,无论是从现实出发还是从未来着眼,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坚持“好”中求“快”,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高度重视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面貌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水平还很低。完成现代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因此,速度问题依然十分重要。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3.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科技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着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能力显着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5.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强调实行创新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及其措施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综合分析国内外大、立足国家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对外我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创新驱动是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第二,创新驱动是我国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第三,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最新实践。
(2)当前,我国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措施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发展战略制高点。
第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分析题,2010年第38题) 材料一:从2009年11月23日起,一则时长30秒“以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为主题的广告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正式播出。……广告围绕“中国制造 世界合作”这一主题,强调中国企业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正不断与海外各国公司加强合作。……
广告在创意上独树一帜,从引导世界受众重新认识畅销全球的中国产品入手,能够启发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对“中国制造”和全球贸易的重新思考,从而逐渐抛弃对“中国制造”的偏见。
材料二: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热播的一则“携手中国制造”为主题的广告引发的关注和反响正在发酵。有分析人士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阴霾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背景下,主动出击展示国家形象,是一次很好的尝试,有利于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早前一些产品安全事件令世界关注,现在希望能通过在全球投放广告推广“中国制造”以提升在国际上的形象,广告中出现的法国设计、硅谷技术等字样,说明中国目前还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它继续把中国定义为世界工厂,因此,令消费者认为中国还只是产品的制造商,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
问题:(1) “中国制造,世界合作”的广告说明了什么?
(2)为什么说现在是从“中国制造”的地位上升为“中国创造”的时候了?
【答案要点】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的生产贸易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开放。中国制造即世界制造,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制造”对世界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贡献。中国获益,世界也获益。
(2)中国还处在世界产业链的较低位置,走自主创新之路,让“中国制造”尽快成为“中国创造”,是时代发展提出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深刻表现为一场世界范围内“创新力”的竞争。创新,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才能促进我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建立创新型国家,进而提升我国的软实力。
【名师详解】
考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及中国自身的发展问题。
本题通过中国在世界各国的一些广告,考查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中国地位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掌握。
回答本题的第一问主要从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变化以及中国的地位逐步提高。第二问要回答“中国制造”的优势和劣势,指出“中国制造”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党的十七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
2.当前我国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产业竞争异常激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再工业化”战略,试图在新的技术平台上提升制造业和发展新兴产业,继续把核心技术和专业服务牢牢掌控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对我国提升产业层次、发展先进制造业形成巨大压力。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产业升级,一些发展中国家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国际市场展开竞争,我们面临着发达国家抢占战略制高点和发展中国家抢占传统市场的双重压力。从国内看,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发展模式面临诸多调整。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劳动力、土地、燃料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趋强化,对优化产业结构形成了倒逼机制。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到位,不仅影响短期稳增长促转型目标的实现,还将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
3.党的十八大报告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更高的具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第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二,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4.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推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格局。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其中,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布局、整体思路、根本要求
(1)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方位,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
(2)总体思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
(4)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快形成以城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分析,2008年第37题)在《人民日报》“说句心里话”栏目,重庆市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先行示范区的一位农民说出了这样的心里话: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想办法给农民更多实惠,直补种粮农民,免除了农业税,让我们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些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现如今,我们这个村先搞了“农民转市民”试点,全村131人今年全部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由农民开始变为市民啦!
我家承包的土地自愿流转给集体统一经营,每亩补贴我们青苗费4880元…我们现在住的房子是17年前盖的,已经破旧了,根据农民转市民的政策,房了拆迁以后,会补偿给我们两套75平方米的搂房,新房子离这不远,政府承诺我们明年9月搬家。最高兴的是变市民以后,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像我们这样的老人,一次性缴4320元钱,男的从60岁起,女的从55岁起,就可以每个月领156元养老金。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①结合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说明为什么一些过去农民“想都不敢想”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②通过该示范区的变化,指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途径。
【答案要点】
①农村的改革发展经历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阶段。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植“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时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键在农村,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立城乡均等的社会保障制度等。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自愿有偿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和集约化经营;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等。
【名师详解】
考点: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回答本题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及材料提示从两个层面说明:第一,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党的惠农政策的发展历程。第二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途径,属直接命题,考生可结合相关教科书及材料中的提示回答。
五、统筹区域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趋于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1.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关系到不同区域间城乡居民能否共享改革开放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大局,既是经济问题,也是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
2.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基本途径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这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不同区域的人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不断缩小生活水平差距,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1.(论述,2001年文理第35题)世纪之交,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试述中央在此时做出实施这一战略决策的依据,以及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你认为在实施这一战略过程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
2.(ABCD,2013年第24题)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点原则,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A.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B.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
C.不同区域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D.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
3.(BCD,2014年第24题)2013年6月6日,《财富》全球论坛首次在中国西部内陆城市成都举行。这次论坛以“中国的新未来”为主题,集中讨论了中国西部发展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把西部大开发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是因为西部发展有利于
A.扩大国有资本在西部地区社会总资产中的比重
B.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C.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D.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
【答案要点】
1.(1)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依据邓小平关于“两个大局”的思想,即先使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发展起来,带动西部地区的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也就是达到小康时,又要求东部地区拿出更多的力量来带动西部的发展。另外,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同时,东、西部差距拉大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为实现地区间的协调发展,中央在世纪之交,适时地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
(2)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以及地区协调发展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
(3)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应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关系、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关系、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等。
【名师详解】
考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依据、意义与原则。
回答第1题时应按照题干的要求,分别从依据、意义和原则三个层面进行。其中,依据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这是答好本题的关键之一。
在第2题中,考查了统筹区域发展的必要性。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坚持统筹区域发展,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使不用区域的人们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有利于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有利于区域间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共同发展。故其正确选项是ABCD。在第3题中,进行西部大开放,有利于:增强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有序的区域发展格局。只要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保持国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占优势,不对个别地区的国有资本比重有要求,因此答案为BCD。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这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1.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涵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2.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努力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自觉遵循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提高环境保护水平。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1.(分析,2007年第37题)材料1: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原定比1980年翻两番的目标,这种增长主要是依赖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实现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单位GDP消耗的资源能源数量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174万平方公里,90%以上的天然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材料2: …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挑战对经济增长方式较高提供何种要求?
(2)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A,2010年第7题)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人文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
A.节约使用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B.加强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
C.限制能源开发和利用 D.发展循环经济
【答案要点】
1.(1)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现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2分)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源相对不足,使用效率低,资源约束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如果继续沿用原有方式将难以维系,矿产、土地、森林等资源都难以承受。经济、社会也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是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资源型、环境有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奋斗目标。解决材料中所反映的问题,必须做到:第一,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落实“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一系列约束性和预期性指标。第二,发展循环经济,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第四,强化资源管理,实行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加强对各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名师详解】
【命题方式】考点一致,多角度命题
【解析】考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1题是2007年的新增考点,着重考查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问题。当然回答该主要问题的前提是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含义是什么?存在的问题及转变的重要性。然后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及途径。
第2题属重复命题,不再赘述。
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4.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1)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2)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真题回眸
【1】(ABD,2014年第23题)2013年9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耶夫大学发表演讲并回答学生提问时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段话生动地反映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即
A.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B. 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
C. 生态文明建设可以取代经济建设
D. 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
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文明建设应与经济建设协同发展,生态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但生态文明建设不能取代经济建设。经济建设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正确选项是ABD。
(3)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真题回眸
【2】(ABCD,2013年第26题)PM2.5(细粒颗粒)这个大家原本很陌生的专有名词,因为2011年10月我国多地灰霾天气造成严重大气污染而迅速成为社会热词。2012年2月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了PM2.5指标,该指标随后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既折射出当前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的决心。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是
A.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B.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C.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D.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本题属记忆性考点,其正确选项是ABCD。
(4)今后相当一段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
第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
第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
第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要加强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据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管理制度缺失的问题,必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三要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四要建立市场化机制。要用市场化亦法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五要健全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资源环境是重要的公共产品,对其的破坏和损害要追究责任,进行赔偿。
——经典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给出正确答案。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本质区别,从所有制结构看,在于:
A.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 B.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的补充
C.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 D.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
2.我国现阶段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存在着
A.私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集体经济 D.股份合作制经济
3.在收入分配过程中,无论是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还是注重社会公平,其实质都是
A.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如何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问题
C.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D.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4.科学发展观要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的文明发展道路是
A.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 B.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
C.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D.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管理民主
5.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_______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尊重农民意愿 C.公平合理合法 D.依法自愿有偿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给出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
A.没有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B.不能用每个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时间来衡量
C.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来实现 D.所指的“劳”还不是直接的社会劳动
7. 按照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本思路就必须
A.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C.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D.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D 6.ABCD 7.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