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占河讲义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2450发表于2014-07-07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九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童鞋们若有疑问可参加7月11日孙占河免费答疑课,届时孙老师会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第九讲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本讲系统阐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主旨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庋和分配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本讲命题重点部分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重大战略方针。本讲命题指向:主客观题。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考点总括及命题指向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1](ACD,2008年第29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不断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

  A.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什么是现代化、怎样建设现代化

  C.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D.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2009年第37题)材料1: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长到2495万亿元,平均实际增长9.8%,是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的3倍多,我国经济总量上升为世界第四。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3173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从长期没有到达10亿美元,提高到2007年的15万亿美元左右,成为世界上拥有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从1978年到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加到13786元,实际增长6.5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则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实际增长6.3倍;农村贫困人口从2.5亿减少到1400多万。

——摘自胡锦涛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2: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更本的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下进行了哪些改革创新才带来了上述变化  。

(2) 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

[3](ABC,2011年第22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融合,这一特点既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特征,有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制度特征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A.在所有制机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C.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D.在资源配置上,以市场为手段, 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答案要点】

    [2](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深化、丰富和完善。

【名师详解】

    考点部分一致,重复命题。

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党在经济体制、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及经济管理制度方面实现了创新;同时,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了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大基本理论问题。真题[2]的第二问是对真题[1]的重复,真题[3]是对真题[2]第一问的重复,不在赘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中国共产党总结了历史经验,指出中国要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指明了方向。

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个提法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第一次肯定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内在属性,突破了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把商品经济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邓小平高度评价了这个决定,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思考已经成熟。1992年初,邓小平在着名的南方谈话中把这一问题讲得更加简明和更加深刻。他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江泽民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在党的十四大上得到确认。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由这一结合而形成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方面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公有制企业与其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从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和要求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共性,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一切有益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3.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那种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没有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分的观点是错误的。原因在于这样的观点只看到市场经济具有的共性,没有看到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制度的不同个性特征。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抽象地讲市场经济,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成功经验,就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