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考点及真题
一、改革的全面性
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邓小平认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总目标和指导思想
(1)习近平指出,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
(2)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
第一,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第二,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
第三,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第四,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基本途径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因为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生产力,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对当代中国而言,是最根本最急迫的任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是其他方面体制机制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其他方面体制改革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经验。现阶段也只有经济体制改革能够带动各方面的改革。同时,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因此,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的改草,不断形成和发展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体制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1)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的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一般规律,并不是在推进市场经济改革中,政府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无所作为,恰恰相反,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为此,政府必须做到: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2)我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作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定位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原则。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着地优势和较高的效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因此,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我们党作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的定位,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
真题回眸
【1】(B,2014年第5题)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过十四大到十八届三中全会20多年的实践,党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有了新的科学定位,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A.辅助性作用B. 决定性作用C. 基础性作用D. 补充性作用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市场的定位
本题的正确选项B,出自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属考查记忆性直接命题,其它选项不再赘述。
三、“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特点: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和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意义:有利于从抽象的姓“资”姓“社”的争论中摆脱出来,不因这种纠缠的争论而贻误改革开放的时机,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发展。
真题回眸
【2】(BCD,1993年文第23题,理第26题)中共十四大提出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 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加强全国各民族团结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
本题的正确选项B、C、D出自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的重要讲话中,属考查记忆性直接命题,其它选项不再赘述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适用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长期基本方针。
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三者存在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实践证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处理得当,就能总揽全局,保证经济社会的顺利发展;处理不当,就会吃苦头,付出代价。
中国目前处在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过渡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改革的攻坚阶段。在这一时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任务极其艰巨。因此,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指导原则。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分析,2005年第33题)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与各种矛盾并存的时期,是发展与稳定产生矛盾的时期,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请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ACD,2011年第24题) 改革、发展、稳定好比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个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第一步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着下不好,其他两步也会进入困境,还可能全局受挫。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包括
A.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B.把实现社会稳定作为促进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
C.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D.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答案要点】
【答案要点】①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②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③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重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名师详解】
【命题方式】考点一致,转变题型,多角度命题
【解析】考点: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1题需注意三个层次的内容:第一是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是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第三是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结合题干中提到的材料进一步说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第2题中, 选项A、C、D三个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党在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方面积累起来的经验和主要原则,选项B不合题干要求,是错误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