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上)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1151发表于2014-07-02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五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童鞋们若有疑问可参加7月11日孙占河免费答疑课,届时孙老师会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本讲主要阐述了中国革命的第二步即社会主义革命的有关内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成功地实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因此,本讲在毛泽东思想中具有重要地位。其复习重点一是科学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是怎样认识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本讲命题指向是:客观题。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考点与真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性质和特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真题回眸

【1】(ABD,2006年第27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B.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C.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D.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新中国成立标志的重大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取得了基本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故A、B、D选项均是正确答案。选项C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不合题干要求,可完全排除。

1.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

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 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是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真题回眸

【2】(ABCD,2012年第21题)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包括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

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力量。本题属于直接考查,正确选项是ABCD。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因此,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也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对于工人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来说,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剥削阶级是被消灭的对象,作为可以接受共产党和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力量,又是团结和改造的对象。

真题回眸

【3】(辨析,1999年理第32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答案要点】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之间的矛盾;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以后,地主阶级已被消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不复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

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清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1952年底土改完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三个不同时期国内主要矛盾的历史演变,进而才能对本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3.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性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体系。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虽然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但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经历的历史进程

(1)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同时并举的思想。

(2)1949年至1952年,党领导人民首先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与此同时,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主要是: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完成土地改革以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业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等方式,广泛发动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3)1953 年 6 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进行了正式讨论,毛泽东对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第一次做了比较完整的阐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把总路线作为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写如总纲。其主要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两翼”。一方面要求发展社会主义要求成分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使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使社会主义工业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有决定意义的领导力量;另一方面,要求把农民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支持和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一化”和“三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因此,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2.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1)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历史必然性

①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②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苦、消灭剥削制度的愿望,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

(2)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现的可能性

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第二,土地改革完成以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组的要求。事实上,与个体农业相比,农业互助合作组织的增产一般比较明显。这也为党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加工订货、经销代销、统购包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成为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第四,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已经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对我国有重要的榜样作用。当时的国际环境和抗夹援朝战争的胜利是党提出向社会主义开始过渡的一个重要外因。

真题回眸

【4】(ABD,2011年第22题)1952年党中央在酝酿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毛泽东把实现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设想,由建国之初的“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改变为“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这一改变原因和条件是:

A.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因素的不断增长和对资本主义经济的限制

B.为了确定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C.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D.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

名师详解

【解析】考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

回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认清题干中提到的原因和条件。进而才能对本题作出正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