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982发表于2014-06-30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四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童鞋们 若有疑问可参加7月11日孙占河免费答疑课,届时孙老师会为大家答疑解惑,指点迷津。

第四讲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本讲主要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新民主主义纲领、新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三大法宝、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等基本内容。这一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结晶,是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本讲命题指向:客观题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考点与真题精讲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

1939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提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革命一切问题最基本的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中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轨道,使社会性质发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是随着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和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逐步形成的。

一方面,帝国主义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规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对象是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主要任务是反对外国帝国主义,实现民族独立和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统治,求得人民解放;革命的动力应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第一阶段:1921—192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初步形成。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思想。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指出,如果不发动农民起来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第二阶段:1927—1937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在曲折探索中发展。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了中国革命先占乡村、后占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的理论。

第三阶段:1937—1945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理论总结,在遵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革命胜利。毛泽东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展开,使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高潮。

第四阶段:1945—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和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尤其是解放战争以来的新的经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系统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经验和主要纲领,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没有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总之,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分析,2008年第36题)从党的建立到抗日时期,中间有北伐战争和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我们经过了两次胜利,两次失败。北伐战争胜利了,但是到一九二七年,革命遭到了失败。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二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经过胜利、失败,再胜利、再失败,两次比较,我们才认识了中国这个客观世界。在抗日战争前夜和抗日战争时期,我写了一些论文,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共产党人>发刊词》,替中央起草过一些关于政策、策略的文件,都是革命经验的总结。那些论文和文件,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产生,在以前不可能,因为没有经过大风大浪,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过去,特别是开始时期,我们只是一股劲儿要革命,至于怎么革法,革些什么,哪些先革,哪些后革,哪些要到下一阶段才革,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都没有弄清楚,或者说没有完全弄清楚。

——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2年1月30日)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1) 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初回顾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艰难地但是成功地认识中国革命规律的这段历史,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2)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如何看待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

【答案要点】

(1)对中国革命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是在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到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还缺乏经验。对于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过程。我们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实践,大胆探索,不怕失败。

(2)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既取得了成绩,也遭遇了挫折与失败。他们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所取得的若干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探索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误,也为后人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名师详解】

考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若干重大问题探索的意义。

回答本题的关键首先在于认清材料中的提示:“没有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的比较,还没有充分的经验,还不能充分认识中国革命的规律”,也就是说,对中国革命的规律性认识在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实践基础。据此,本题中的第一问的内容在于说明中国革命的规律是在经过“两次革命、两次失败”的特殊条件下,才获得正确认识的;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一项崭新的事业,不可避免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在正确认识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坚持并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的成就和失误,学会总结经验教训,这样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本题中的第二问给出了回答问题的要求: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这点是2007年的新增未考点,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