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65名研究生志愿者大山深处的青春奉献

来源:人民日报浏览次数:1555发表于2014-06-25

[摘要] "我愿做一滴水,虽然很微小,但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会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日记中的一句话。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做出了一个很“牛”的选择——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来到贵州大山深处,做了一名没有“名分”的志愿者。

从个人善举到团队接力,9年,65名志愿者,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与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结缘——

“我愿做一滴水,虽然很微小,但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会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日记中的一句话。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做出了一个很“牛”的选择——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来到贵州大山深处,做了一名没有“名分”的志愿者。

学校破例为他保留两年学籍,两年后,徐本禹返校读研。同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赴当地支教。一个人的善举,成为一个团队的爱心接力。2005年至今,先后有65名志愿者前往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以及湖北恩施建始县的摩峰小学支教。

大山深处,新鲜的气息在涌动,爱的教育在传承。

“如果逆境中的坚强和快乐是一种传染病,那我已病入膏肓”

十七八个小时的火车、四五个小时的班车,2011年7月的一天,经过长途跋涉,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胡益波和另外一个队员,带着所有队员的行李,来到了大石小学。

“我们到的第一天,就发现学校已断水了。”胡益波说,“我们就顺着水管上山,找到了堵塞的地方。”

胡益波也是个农村娃,自小曾受过很多人帮助,“选择支教,是我回报社会的第一步。”尽管有生活经验,也有心理准备,但这里的环境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一间斗室一张床、一把椅子一书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灯。

这里的大部分事情超出了老师们的生活经验,学生说要带新来的老师去山上玩,打小生长在平原的队员李森随手指了一座山问,是那座吗?学生们笑作一团:“李老师,从这儿到那儿要走一天的!”李森这才理解了“看山跑死马”的意思。

本禹希望小学的条件比大石更艰苦。吃水要到离学校不远的蓄水池去挑,水池是周围老百姓公用的,干旱季节,旁边摆满了空空的水桶,支教的同学常常晚上十一二点一个挑着水桶,另一个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挑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云贵高原特殊地理气候的真实写照。“因为交通问题,买菜外出不是很方便,一星期才有一次机会出去赶集,有时候有事不能去,就得面临断炊的危险。”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张贵礼说,当地的米、面和蔬菜都很稀有,村民一年四季都是苞谷饭,最常吃的蔬菜是土豆。“支教团里流行一句顺口溜:”早上吃土豆,中午马铃薯,晚上Potato(土豆)。“

孩子是可怜但坚强的,离学校最远的孩子每天上学需要步行近两个小时,常常是天还没亮就出发,晚上天黑才能到家,上学要带着手电筒。很多孩子中午来不及回家吃饭,只能在小卖铺里买五毛钱一包的锅巴、方便面吃,不少孩子因此患上贫血症和胃病。

每个选择支教的志愿者大概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去支教?“”后悔去支教吗?“胡益波每次都笑着回答:”选择支教,我不后悔;支教完后,我更不后悔。“

一年的支教生活中,志愿者们个个成了生活能手。植物科学专业的同学开辟出一小块农田来种蔬菜,大家有了”绿色蔬菜“可吃;要是能蒸一次馒头,那就是北方同学们的节日了,他们唯一抱怨的是锅太小了,因为”锅有多大,我们的馒头就能蒸多大“。

”如果逆境中的坚强和快乐是一种传染病,那我已病入膏肓“。一位支教队员深情地写道,置身于静默宽广的天地间,远离尘世的浮躁与喧嚣,心里是满满的自由与惬意。就这样,琐碎、艰苦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那一年,那群孩子,许久不曾提起,永远也不会忘却”

和张贵礼一起支教的安玥琦,担任六年级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还教五年级的英语和科学,以及其他年级的音乐、美术等副课,一周只有不到5节课的休息时间。备课改作业到深夜更是习以为常,放学后和周末还常常要去学生家里家访和补课,下雨下雪也不耽误,她走遍了班中每一个孩子的家。

这些山里的孩子,有很多留守儿童,也有来自单亲家庭的,“让孩子们笑起来,是我们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安玥琦说。男孩子十一二岁时正是调皮捣蛋的年龄。班里有个男孩,是班里的“杨家七将”之一,课上做鬼脸、课下打架,一次英语测验竟带着几个孩子翻墙逃走了。“安玥琦为了让孩子读得进书,使出了浑身解数。

安玥琦的坚持还是有了效果,孩子在一次作文中写道,”我很笨,很多老师都放弃教我了,但安老师对我仍然耐心。即使考不上大学,我以后也会做一个好人,当一名司机帮爸爸赚钱,绝不干危害社会的事情。“孩子的这段话让安玥琦感动至今。

几乎每个志愿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手里突然被塞进一两个土鸡蛋,还没来得及看清是哪个同学,孩子们就哄散着跑掉了;志愿者住的简陋房间里也总是贴满了孩子们送的画,生趣盎然。

”山里边的孩子懂得感恩。“第四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丁洁回忆,2008年底,华中农业大学一个学生被确诊为白血病。消息传到贵州,孩子们纷纷画画、写信送上祝福。知道治病要花钱,孩子们有的放学后跟妈妈上山挖药材,有的卖土鸡蛋,一枚枚小小的硬币、一张张被揉得皱巴巴的钱捐了上来。

11岁的高军华可能是张贵礼教过的最为内向的一个学生。”他很不爱说话,平时都很沉默。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其他孩子为了出去玩常常做得特别快,但错误就比较多,而他很沉得住气,所以得分很高。“”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瘦了还是胖了?“ 张贵礼自问着,眼神仿佛望向大山深处。

支教结束回到学校,丁洁还常常情不自禁地来到附近的小学,听一听稚嫩的童音,以解”相思苦“;正在读研二的张贵礼仍然会梦见孩子们:”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仍然会去支教。“

”支教即便有苦,也是掺着快乐的苦,苦也有醉人的香“

”我们在大方,我们走得正;我们在大水,我们心地善;我们在大石,我们骨头硬。梦圆贵州,终生无憾!“豪言中的”大方“”大水“”大石“分别指的是贵州省的大方县、大水乡、大石村,这是志愿者们走过的轨迹,写着他们坚忍不拔、乐观奉献的青春。

穿着雨鞋、打着手电筒、走在崎岖的山路上前去家访,是每一届志愿者的必修课。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说,支教老师们非常敬业,学生们成绩提高很快。更重要的是,他们改变了山区孩子胆小、不主动等弱点,频繁的家访更是对学生家庭影响很深。

在全乡14所中学中,安玥琦所在的六年级毕业考试成绩,语文排全乡第三、英语以0.07分之差排全乡第二;张贵礼带的六年级数学成绩全乡第四、五年级数学成绩全乡第一。

除了担任教学工作外,志愿者们还承担着几个爱心基金的发放工作。为了资助到真正需要的人,他们要一家家地实地走访,来确定受助对象。几年来,当地上百名高中生、2000多名小学生受到资助。

支教这一年,安玥琦用微薄的支教补助先后资助5名贫困学生,联系到5家爱心企业和两所小学累计捐赠20多万元的物资。当时没有网络,她常常要步行十多里山路到乡政府,才能去收集和发布这些公益资讯。

张贵礼介绍,他们还在当地实施了关爱农民工子女、留守儿童的”暖心三个一“项目,包括添一身”暖心“行头、吃一顿”暖心“午饭和上一节”暖心“课堂,这是母校倾力打造的志愿服务品牌。

在华中农业大学,”赴贵州支教“,已成为一个充满荣誉感的工作,想成为志愿者,需要经过层层竞选考核,竞争相当激烈。新一届支教团,也就是第九届,去年10月就已经组建完毕,13名同学成功入选。他们将于今年7月出发,分赴三所小学,而在此之前,他们都要经历严格的培训。

华中农业大学团委副书记彭小川介绍,学校日前已经对13名志愿者进行包括心理培训、教学技能训练、观摩优秀教师讲课、教育调查、优秀教师讲座与交流等内容为主的培训。

”支教即便有苦,也是掺着快乐的苦,苦也有醉人的香!“张贵礼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