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节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1005发表于2014-06-25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毛中特第二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的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童鞋们要好好利用这份孙老师精心整理的复习资料,坚持学习下去肯定会有收获。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本讲作为学科总论,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着重说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等。本讲命题指向:主客观题。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它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实践中提出来的,是在实现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概括出来的,也是反对教条主义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

1.毛泽东是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杰出的代表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做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概念。1945年5月党的七大上,刘少奇在代表党中央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第一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明确使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党的七大党章中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1】

2.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因(必要性)

毛泽东于1938 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不是偶然的,它源于对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是科学,而且是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毛泽东的话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一致的目标:“解决中国问题”和“创造些新的东西”。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实践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又要把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提炼和升华。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并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照搬,也不是对中国文化的复制,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文化进行认真的清理,剔除糟粕,吸收精华,又用中国优秀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

(1)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 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 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 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2.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紧紧依靠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第三件大事,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 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它们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3】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及其基本要求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多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只有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4.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觋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一以贯之地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