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缘何偏爱榜单排名:他信还是自欺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087发表于2014-06-19

[摘要] 对近几年泛滥而起的形形色色榜单,大多数人又爱又恨。对考生和家长而言,榜单既是重要的报考依据,起着必要的参考功能,但各种榜单的排名浮动和标准出入又让考生家长头痛不已——到底榜单的可信度有多高?而各个大学校长和老师对榜单的态度更是矛盾,一位着名教授曾痛骂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清华北大人大某专业的排名分析,斥之:“分析水平之拙劣,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

对近几年泛滥而起的形形色色榜单,大多数人又爱又恨。对考生和家长而言,榜单既是重要的报考依据,起着必要的参考功能,但各种榜单的排名浮动和标准出入又让考生家长头痛不已——到底榜单的可信度有多高?而各个大学校长和老师对榜单的态度更是矛盾,一位着名教授曾痛骂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清华北大人大某专业的排名分析,斥之:“分析水平之拙劣,用心之险恶,令人发指!”

一例可气又可笑的榜单

2004年,就发生过一例榜单误人的例子。

2004年,网上流传着一份“美国评出中国最受尊敬大学及校长排行榜”,信息来源标注为《洛杉矶时报》,调查单位据称是“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占据 “中国最受欢迎的大学排行榜”前10名的,是前几所学校都是中国最顶级的学校,但排名第十的却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西安翻译学院”。而在“中国最受尊敬大学校长排行榜”,第一名是北大许智宏校长,第二名是西安翻译学院丁祖诒校长,将顾秉林、朱清时等学术与声望俱隆的校长甩在身后。

这条新闻从大洋彼岸传到中国,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最大的新华社在《每日电讯》即发了这一新闻。紧接着《法制日报》《青年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以及国内的几大门户网站都一一报道了这个消息。至此2004年西安翻译学院就先后捧回了国际国内的11项沉甸甸、熠熠生辉的奖牌,似乎再一次印证了西译的实力和魅力

时至今日,大概没有人会把这份排名当真,但问题是,这样一份榜单是怎么出来的?据查证,这份“中国最受尊敬的十所大学”确实是出自《洛杉矶时报》,只不过登载在广告版上,也就是说,只要花钱就能登载;而所谓“美国50州高等教育联盟”并不是美国高校的教育联盟,而是一位美籍华人创办的私人机构。在报纸上,除了这份排名,更有西安翻译学院的照片和广告。其实,这样一份煞有介事的“榜单”是一份公关稿件。而这份公关稿竟然被诸多官方媒体大量转载。对当事院校来说,收获了大量曝光和社会关注,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公关营销事件。

可能不靠谱,但一定影响了你

国内流传的五花八门的榜单,粗略分类大概有三种:

一、个人或机构的民间排名,最着名的就是武书连的“中国大学排行榜”,每年一度的发榜简直成了重大的仪式,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做专题集中报道;

二、教育部大学学科排名,这份排名也是定期发布,虽然权威,但影响力似乎有限;

三、中外媒体发布的全球大学排名榜,比较有影响力的如《泰晤士报》的排名,国人最关注的是“中国有哪几所学校上榜了?”“排名靠不靠前?”“比香港的学校怎么样?”

许多人对各种榜单抱有“姑妄听之”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比如腾讯网2014年对大学排行榜的调查,其中就“你是否认可市面上的大学排行榜?”这一问题的统计结果是:认可的比例仅有23.68%,而不认可的比例高达76.32%。既然如此,各种榜单的疯传流布又怎么解释呢?

在传播心理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第三人效果,大意是说绝大多数人会倾向于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比如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在路上捡到100块钱,你会怎么办?以及你认为别人捡到这100块钱会怎么办?我们多数会倾向认为自己会采取道德的行为,而认为别人会采取不道德的行为。同理,按第三人效果,我们倾向于认为榜单之类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对“我/咱们”没有任何影响,但对“他们”可能会有影响。这也是各高校的两难之处——教授学者对这些榜单不无鄙夷,但又绝不敢轻慢待之,因为“他们(包括学生、家长、校友、同行、上级教育部门等)”会特别迷信榜单!家长学生更是如此,“你看媒体都大张旗鼓的报道,专家教授也在讨论,说明榜单真的很重要!”针对榜单广泛流传,却很少有人真的去关注“榜单是怎么出来的?”“数据靠谱吗?”等问题,而是都持着然“既然别人都关注”那么我也“姑且看看吧”的心态。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你就可能受到了榜单的误导。

中国为何偏爱排名?

中国人爱排名,非自今日始。中国自古就有爱排名的传统,等级森严庞杂多端的官僚行政分级、历朝历代科举功名从出身到年份到名次的详细排列、后宫内院的妃嫔层级晋升体系……都显示着名次的重要性。而具体到中国大学排名之争,流风所及,当自“985”“211”始。

能否进入“985”“211”不仅仅是名誉上的荣辱,更涉及国家资助金额、项目立项审批倾斜、重点学科设立、合作交流、职称评级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由此掀起一场不见硝烟的排名之争。比如,当初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曾试图以两校合并的方式争取一个“985”名额,其间各种类似的博弈煞是精彩。

但“985”/“211”只是两大类别,同是“985”或“211”的学校,孰先孰后呢?为了给这些同一档次的学校排排坐,便出现了前面提到的各种“榜单”。榜单的出现使我们对中国高校的发展水平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对中国高校发展水平的“期待焦虑”。但随着中国逐步融入全球化,交往的日益频繁使中国人更加迫切地希望确定中国在世界的位置,经济领域有GDP排行榜,财富界有“胡润排行榜”,教育界有泰晤士报为代表的“世界高校排行榜”。

在这一系列排名和榜单背后,是中国对走向世界、中国崛起的期待。而越是国际性的排名,中国人的期望值就越高,更深一层讲,可以认为榜单背后反映了另一种“不确定性的焦虑”和数字崇拜的迷思。

再读鲁迅的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或许会发现一种似曾相识感,文中说中国人先是有“他信力”,他信力失掉之后,本来有望发展出“自信力”——“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然而“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竟发展成了“自欺力”。对排名的崇拜或许可以作如是观——在尚不自信的时候,也许只有两个选择:他信和自欺——迷信数字与自我陶醉。

热衷排名的不止是高校,仅就教育领域而言,就有出国留学领域的排名、考研领域的院校排名(甚至还有研究生薪水排名)、高中教育排名、中小学教育排名,这还仅仅是大类,小的排名更是难以计数。这些排名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排名外,更多来自媒体的统计和网友自发的创造。花样迭出的排名的项目超乎常人想象,由于这类排名往往具有较大的话题性,容易成为热点,也因此容易被上文所举例的西安翻译学院之类的学校或机构所借势炒作。

在当下,任何一份榜单都无法做到绝对的客观有效。我们无需对其迷信和崇拜,也没必要对之嗤之以鼻,因为,完全不信,也是另一种形式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