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上)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941发表于2014-06-19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论)的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内容较多,分成了(上)(下)两部分,同学们要连贯的学习,不要只看其中一篇。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经济基础)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第二,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它不能像个体劳动者那样出卖自己的产品,而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

(1)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可以还原为劳动者维持自己及其家属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二,养活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第三,劳动者的教育训练费用。

对劳动力价值的规定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劳动力价值呈现出两种相反的趋势:一是劳动力价值呈现出降低的趋势;一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劳动者及其家庭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也日益提高,因而劳动力价值有上升的趋势。

(2)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部分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的价值的源泉。”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2】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马克思指出:“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

(1)与商品生产的二重性相对应,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样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抽象劳动),即价值增殖过程。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3】

(2)物质资料生产是劳动者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即运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创造出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使用价值的行为和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即劳动过程,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其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合称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工人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3)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所谓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超过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

2.剩余价值的实质

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3.资本的本质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 本总是通过各种物品表现出来的,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定的历史社会形态下的生产关系。

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及其意义

(1)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两种形式存在。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即价值增殖中作用的不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其中,不变资本是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用c表示;可变资本是指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用v来表示。

(2)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4】

5.剩余价值率(m′)

(1)商品价值的构成。在资本主义社会,商品价值是由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等三部分构成,其中后两部分是工人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

(2)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公式: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m)/可变资本(v)或剩余价值量=剩余劳动时间(m)/必要劳动时间(v)。前一个公式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后一个公式则是以活劳动的形式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剩余价值主要有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

(1)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前提下,由于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2)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实现的。

2.超额剩余价值【5】

(1)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个别企业首先改进技术,使其劳动生产率高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的结果,其来源仍然是本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关系:①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得到的,而相对剩余价值是所有资本家得到的。②超额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的前提和基础; 相对剩余价值是由于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而实现的。

3.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

伴随人类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会大幅度地提高,最后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

但无论生产自动化如何提高,都不可能出现“无人工厂”。因为自动化机器的监控、管理、维修都离不开人。

自动化企业的资本家之所以能够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一来是因为在自动化工厂的工人,仍然人数较少,但素质高,劳动的复杂程度高,创造的价值量多。二来是因为无论是单个企业还是社会范围提高自动化,都会帮助资本家阶级获得超额使用价值或相对剩余价值,使剩余价值比过去增加。所以,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自动化下,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仍然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不是机器。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 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 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6】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后,如果将其全部用于消费,则生产就在原有规模的基础上重复进行,这叫资本 主义简单再生产。它不仅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 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因此,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将获得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规模上重复进行,这就是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在这里,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2.资本积累的本质、后果及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 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2)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有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显然,这些因素都是加强和扩大对工人剥削的因素。

(3)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无产阶级则只占有少部分社会财富。随着资本积累,必然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极是财富越来越集中 于少数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小部分。

3.资本有机构成【7】

(1)资本的价值构成。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是资本的价值构成。

(2)资本的技术构成。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资本的技术构成。资本技术构成是从物质形态对资本构成的划分。

(3)资本的有机构成。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是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在资本积累过程中,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和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