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资本主义论第一节(下)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1101发表于2014-06-18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资本主义论(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的第一节,本节内容较多,分成了(上)(下)两部分,本文为(下)部分。如有疑问,可参加7月11日的孙占河免费答疑课,届时老师会为你答疑解惑。

(三)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劳动时间是衡量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因此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应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

2.劳动时间的种类: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是某个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所花费的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同种)使用价值(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在生产领域)中实现的。【4】

3.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生产不同种商品的劳动是不同质的劳动,存在复杂程度的差别。

简单劳动是指不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一般劳动者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量是简单劳动的倍数。复杂程度不同的劳动的换算,是在社会的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在流通领域中)自发地进行的。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

4.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具体)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产品)的效率,用公式表示为: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劳动时间=总产量/总产值。所以,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的有三个指标: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总产量即产品数量总和),单位时间所生产的价值数量(总产值即所有产品的价值量之和),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价值量(单价即一个产品的价值量;单价=总产值/总产量)。

具体而言,(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商品的总产量增加,总产值不变,单价下降。反之则相反。也就是说,(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数量(总产量)成正比,与单位使用价值所包含的价值量(单价)成反比,与单位时间生产的价值(总产值)的数量没有联动关系。【5】

决定和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化的有多种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工艺上的应用程度、技术装备及原材料的质量和自然条件等等。

(四)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6】

2.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3.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主要是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7】

4.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货币产生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其中一极是商品,是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是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这样,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与货币的对立,这是商品内在矛盾的完备的外化形式。【8】

(五)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价值规律要求进入交换领域的商品的交换价值与价值一致。从商品生产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从商品流通的角度看,价值规律是等价交换的规律。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9】

第一,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第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内容和客观基础。第三,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3.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1)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地分配。

第二,自发地刺激生产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引起和促进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2)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六)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10】

1.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是指劳动的私人属性,即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所有,所以劳动的过程由私人控制,劳动的成果归私人占有。社会劳动是指劳动的社会属性,即由于存在社会分工,因而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是社会总劳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首先是私人劳动,必须通过交换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被社会所承认。由于每个商品生产者不可能确切、完全地知道社会的需要,因而他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或不能全部销售出去,得到社会的认可。

3.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只有通过商品的成功交换。商品的交换,意味着私人劳动转化成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商品就转化为货币。

4.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理由在于:其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其二,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其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在私有制商品经济条件下,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矛盾进一步发展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正是这一矛盾的不断运动,才使资本主义制度最终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具有了客观必然性。

三、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劳动二重性理论成为“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11】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2.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第一,深化对劳动创造价值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生产性劳动应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三产业更快的发展。

第二,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第三,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第四,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