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唯物史观练习题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2267发表于2014-06-17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罗列的唯物史观的练习题,题题经典,同学们要认真研读。如有疑问,可将问题记下,之后可参加7月11日孙占河免费答疑课,届时老师会一一为你解答,欢迎参加。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给出正确答案。

1.社会意识具有负责而精微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范围看,社会意识可以分为

A.统治阶级的意识和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2.在下列思想体系中,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

A.哲学   B.政治思想    C.语言学   D.道德

3.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主要是对

A.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反映         B.科学文化的反映

C.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D.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反映

4.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中起核心作用的是

A.政治法律思想   B.道德规范     C.文学艺术    D.哲学思想

5.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6.政治上层建筑的物质设施属于社会的

A.政治关系             B.纯粹的观念形态

C.思想的物质附属物     D.经济关系

7.按社会意识构成的高低层次,可以把社会意识划分为

A.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B.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

C.先进意识和落后意识    D.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8.“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句话的意识是说,社会形态的发展

A.与自然界的发展完全相同   B.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不受人的自觉活动的影响   D.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9.社会革命的首要的基本的标志是

A.先进的政治思想代替落后的政治思想

B.高效率的政治体制代替低效率的政治体制

C.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移到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手里

D.合理的经济体制代替不合理的经济体制

10.自然科学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

A.实体性因素   B.渗透性因素   C.准备性因素   D.运筹性的综合因素

11.社会改革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普遍性,它是

A.统治阶级向被统治阶级实行让步  B.对社会体制进行的改善和革新

C.实行社会制度更替的一种形式    D.缓和阶级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的一种手段

12.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高价值目标是

A.有利于人类主体生存发展    B.对个人或群体有积极意义的需要

C.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D.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

给出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3.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的历史归根结底是

A.劳动发展的历史                B.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

C.物质资料生产者活动的历史      D.社会形态更替的历史

14.下列属于现代生产力系统因素的有

A.劳动者、生产资料、劳动对象   B.经济管理、分工协作、预测决策

C.基础教育、职业教育           D.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应用科学

15.下列各条规律中,属于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规律有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

B.通过暴力革命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社会意识反作用社会存在的规律

D.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16.“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展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

C.无论哪一种社会都不能使生产力充分发展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17.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因为

A.生产力的发展归根结底决定了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通过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C.生产力直接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D.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最终原因

18.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是

A.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B.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都是非物质形态的无形的存在

C.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建立起来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观念上层建筑

D.观念上层建筑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反映经济基础

三、材料题

19. 2007年3月7日,胡锦涛同志看望出席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工会、共青团、青联、妇联的政协委员时指出:“一定要在党的领导下,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摘自人民网

结合以上材料理解胡锦涛同志讲话的哲学依据,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1.C  2.C  3.D  4.A  5.A  6.C  7.B  8.D  9.C  10.B  11.B  12.C

13.ABC  14.ABCD  15.ACD  16.ABD  17.ABD  18.AC

19.【答案要点】

胡锦涛同志的这一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我们党的宗旨、我们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更加明确了我们为谁建设、靠谁建设和谐社会,以及如何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同时也对新时期的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党的历史观和群众观的创新性运用。

第一,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不仅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最终意义上影响和决定着社会基本矛盾的走势,而且还以主力军的角色直接参与推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参与推动社会形态的演进。人民进行历史创造活动的过程,始终是他们为争取自身利益而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他们为实现和发展自身利益而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新的选择的过程。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就必然要按照人民的意愿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坚持不懈地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

第二,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实际上就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全贯通起来。正因为这样,坚持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最为本质的先进性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讲话,不仅突出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享有者。没有共同建设,就不会有社会持久的繁荣;离开了共同享有,就不能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和谐社会建设就会失去动力。

第三,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首先,共建共享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其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内容。再次,共建共享和谐社会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

(2)实践意义。共同建设,共同享有,人人参与,人人受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合力同心构建美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充分反映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这一宏伟目标变成现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造福全体人民的伟大事业,只有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