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2405发表于2014-06-14

[摘要] 本文与大家分享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节,同学们可参考本文复习;如有疑惑,可保留至7月11日参加孙占河免费答疑课,让老师解决你的疑惑。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这一重要原理,就必须做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一、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和解放思想

1.一切从实际出发

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客观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2.解放思想的内涵

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所谓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破除一切不符合客观实际的陈旧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也就是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辩证统一的

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创造性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只是二者的着眼点有所不同,解放思想着眼于从主体方面,强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事求是着眼于从客体方面,强调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二、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努力做到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人类的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实际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真正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成功之道。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最鲜明的精神实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论断,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而且具有很强的理论概括性。“求真务实”,就是追求真理,讲求实际,尊重实践,推崇实干,注重实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真理观的通俗表达。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1.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

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又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决定了理论与实践必须相结合。理论以实践为基础,实践以理论为指导。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离开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2.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改造客观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改造主观世界就是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核心是改造世界观,即改造观察和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人类世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世界历史性的过程。由必然到自由表现为人类不断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

一、单项选择题:下面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给出正确答案。

1.“感觉到了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不同     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C.理性认识能促进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正确的

2.“人的感官是人认识外界事物的天然界限”,这种观点是

A.经验论     B.唯物论     C.不可知论     D.反映论

3.一个正确的认识之所以要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是由于

A.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B.人的认识能力的不可靠性

C.事物存在因果性      D.人们的实践和认识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4.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后来又把文盲定义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起主导作用    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C.人的认识随着社会实践的变化而变化  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

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的真理论

7.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

A.两种完全不同的真理     B.同一个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和方面

C.两种完全相同的真理     D.两者有着固定不变的界限

二、不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给出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8.“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的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

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                      B.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C.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认识过程的总的规律

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既互为前提又互相使用

D.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

三、材料题

10. 春秋时的鲁国,有姓施和姓孟的两家人,他们都有两个儿子,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他们都想以自己的学问和才能求得一个官职,挣得一份俸禄。

于是施家爱好学问的儿子到了齐国,用仁义道德这一套治理国家的道理,来劝说齐国的国君。国君听了很是高兴,就接受了他的意见,并用他做了公子们的老师;那个爱好兵法的儿子到了楚国,把他那一套用兵打仗,使国家强盛的办法说给楚王听。楚王听后很是高兴,不但接受了他的意见,还封他做了执法将军。这样一来,施家是有财有势,十分荣耀。

而孟家虽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可是却过着贫穷的生活。他们看到施家既富足又荣耀,十分羡慕,于是他们便到施家请教求取富贵的方法。

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他们。

于是,孟家的两个儿子就照着施家说的办法去求取富贵。爱好学问的那个儿子到了秦国,用仁义道德这一套来劝说秦王。秦王听了不但不接受他的道理,反而十分生气地说:“现今各国都在激烈争斗,此时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办粮饷;假使用你说的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岂不是叫我的国家走向灭亡!”于是,便把他处以宫刑,赶走了他。

孟家爱好兵法的那个儿子则到了卫国,把如何用兵打仗的方法告诉了卫候。卫侯听后说道:“卫国是一个弱小国家,而且夹在几个强大的国家中间。对大国,我们要顺从他们,对小国,我们要安抚他们,这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方法,假使依照你说的兵法权谋去对待邻国,那我的国家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卫候没有采纳他的意见,又想道:“要是让他好好地回去,他会到别的国家去劝说别的君主用兵,那我们卫国就要遭遇严重的祸患。”于是,卫候下令砍掉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赶回鲁国。

请问:施家和孟家的情况基本一样,但结果却完全不一样。你认为这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哲学道理?

1.B  2.C  3 .D  4.C  6.C  7.B  8.ABCD  9.ABCD

10.【答案要点】

(1)施家和孟家的两个儿子情况基本相同,一个爱好学问,一个爱好兵法,但结果完全不同。原因是他们两家把自己的特长运用到了不同的地方。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具体的,受具体的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的。真理如果超出了自己的适用范围就会走向谬误。

(3)这一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看清具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