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认识的目的:追求真理,实现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1)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体现在:(1)真理的认识中包含着不以人和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检验真理性的标准—社会实践也是客观的。
(3)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马赫主义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实用主义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它们的共同错误是否定客观真理的存在。
(4)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虽然由于主体认识角度和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关于同一客体的认识结果往往会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截然相反。但是,这并不表明观点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真理。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是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和规律相一致的,这种认识就是真理。【1】
真题回眸
【材料精读】
1.(分析题,2010年第34题)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早年,梅兰芳与人合演《断桥》,也就是《白蛇传》,剧情是白娘子和许仙两个人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梅兰芳在剧中饰演白娘子。剧中,白娘子有一个动作就是面对负心的丈夫许仙追赶、跪在地上哀求她的时候,她爱恨交加、五味杂陈,就用一根手指头去戳许仙的脑门儿,不想,梅兰芳用力过大,跪在那里扮演许仙的演员毫无防备地向后仰去。这是剧情里没有设计的动作,可能是梅兰芳入戏太深,把对许仙的恨全都聚集在了手指头上,才造成了这样的失误。眼见许仙就要倒地,怎么办?梅兰芳下意识地用双手去扶许仙。许仙是被扶住了,没有倒下。可梅兰芳马上意识到,我是白娘子,他是负心郎许仙,我去扶他不合常理,这戏不是演砸了吗?大师到底是大师,梅兰芳随机应变,在扶住他的同时,又轻轻地推了他一下。所以,剧情就由原来的一戳变成了一戳、一扶和一推,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情。这个动作,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演得出神入化,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从此,在以后的演出中,梅兰芳就沿用了这个动作,而且,其他剧种也都移植采用了这个动作处理,这个动作成了经典之作。
由此可见,不仅在舞台上,在各行各业,在各个岗位,在工作中,在生活中,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关键是出现失误和错误以后怎么去对待,怎么去处理。处理不当,会酿成事故,导致全盘失败;处理得当,能败中取胜,化腐朽为神奇。
(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2)梅兰芳为什么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3)当我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出现错误或失败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2.(B,2014年第1题)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经问他为什么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回答:“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爱迪生之所以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是因为他把每一次实验都看作
A.认识中所获得的相对真理 B.整个实践过程中的一部分
C.对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D.实践中可以忽略不计的偶然挫折
【答案要点】
(1)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2)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是对立统一关系,它们互相包含又能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梅兰芳对剧情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自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实践功力,所以能化险为夷,变失败为成功。
(3)我们要正视失败和错误,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和办法加以应对,促成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名师详解】
考点:认识发展辩证过程的原理及其实践意义
回答第1题的关键在于认清题干中的认识发展辩证过程中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一个正确的认识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规律。同样,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符合这一规律的。由此,将会得出第1题第1问的答案。至于其第2问和第3问则涉及到矛盾的内涵及矛盾的转化的观点。第2题是对(1)的重复命题,其正确选项是B。
真题回眸
名师详解
【1】(辨析,1997年理第23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答案要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说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这是由于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
所谓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人的认识的主体差别性,而这些具有差别的认识是否是真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是真理,应当通过实践来检验。承认人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于否认客观真理。
【解析】考点:认识的本质及真理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的正确认识不仅具有客观性,而且具有主观性和差别性。客观真理是指人的认识中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本题前提正确,结论错误。回答时应注意从三个层次入手:第一,指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寓意,并结合相关原理进行分析;第二,指出客观真理的含义及其判断标准;第三,说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原因。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2】
(1)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第一,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和客观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客观真理就承认绝对真理。第二,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
第一,从整个客观世界看,任何真理性认识总是对无限宇宙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断的正确反映,因此,承认世界上尚未有被认识的东西,我们的认识有待扩展,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第二,从特定事物或现象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对该对象的一定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反映。因此,承认认识有待于深化,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3)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
第一,从静态上看,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世界上不存在纯粹的绝对真理和纯粹的相对真理。换言之,相对之中有绝对,因为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性的颗粒;而绝对之中有相对,因为任何绝对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第二,从动态上讲,二者是辩证转化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接近绝对真理的过程。
总之,从真理的两重性上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从真理的发展上看,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4)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反对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观有指导意义。
绝对主义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绝对主义的表现。
相对主义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夸大真理的相对性,把真理的相对性夸大为主观随意性,陷入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诡辩论。
3.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中的真理和谬误、成功与失败
真理发展的过程,不仅是相对不断趋近绝对的过程,而且还是不断同谬误作斗争并战胜谬误的过程。真理和谬误是相伴而生的,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
(1)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
(2)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3)真理和谬误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是促进真理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真理的无限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4)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作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只要人们分析失败的原因,化不利条件为有利因素,就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变失败为成功。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检验其是否达到符合、一致,必须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联系起来加以对照,这是主观认识和客观对象都办不到的。实践的特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确立认识是否是真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实践的标准是绝对的、确定的,只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这是因为:
(1)实践是历史的、具体的实践。任何一个时代的实践往往不能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的一切理论和观点。
(2)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
(3)被检验过的真理还要经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承认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就是坚持实践标准的辩证法。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或不可知论。否认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阻碍科学的发展,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
三、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2.价值及其特性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特点是:
(1)评价是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
(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关系,是依主体的特点为转移的。由于评价是对客体与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因而主体的客观存在状态,包括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其他的规定性等,作为价值关系的构成因素也就必然会对评价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使评价结果依主体的具体特点而转移。
(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价值评价是一种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了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成功的实践既表明知识性的认识是正确的,同吋也表明评价性的认识是正确的,表明评价正确地反映了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价值评价的结果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
价值评价的特点表明,评价并不是一种主观随意性的认识活动,而是具有客观性的认识活动。只有正确地反映了价值关系的评价才是正确的评价。
3.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1)价值评价的作用
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主观反映,作为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是推动着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
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活动发展的规范因素,它要求实践活动必须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必须服从于实践目标的实现,即服从于实践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
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它制约着实践活动的发展朝着更充分、更全面、可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着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要的方向发展。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马克思主义以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评价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归根结底是以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
正确的价值观是先进的社会集团或阶级在实践中形成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促进作用。在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工作。
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
(1)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含义
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主观同客观的一致,追求和服从真理。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实现客观同主观的一致,创造和实现价值。
(2)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关系
①两者的区别: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即要求主观要符合客观;而价值原则侧重主体性,即强调人的利益和需要。第二,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第三,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②两者之间的同一性: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所以,追求真理与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两大目标,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二者之间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第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3)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方法论意义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文精神要求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探索的永恒、课题。马克思主义把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作自己的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保持民生、创新社会管理和加强社会建设,不仅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为人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创造了重要前提;不仅强化人民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而且为人的“能力体系”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不仅能够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而且能够激发人的自我发展的自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