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上)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1844发表于2014-06-13

[摘要] 本文由政治名师孙占河讲解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基础、本质、过程),内容较多,分成了(上)(下)两部分,看完本文不要忘记看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下)。有疑问可参加7月11日的孙占河免费答疑课。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基础、本质、过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系统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主体和客体之间是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

(1)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3)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客观存在的事物也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作为实践改造的对象,才逐一地成为认识的客体。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实践把主体和客体直接地、现实地联结起来,使主体能从客体中获得真实可靠的信息。

客观事物只是由于实践的中介才转化为主体的认识对象和认识内容。不仅如此,主体用于加工客体信息的各种思维模式,也是来源于实践。实践作为一种客观物质活动,是按照一定规律进行的,这种合规律的活动,久而久之,会在人们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模式,如逻辑格式等。

对于认识来源于实践,不能作狭隘的简单化的理解。

(1)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是人的生理素质只是人们进行实践和认识的一种物质条件,并不是人们的实践和认识本身。它对于形成人们在认识和才能上的差别并不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人们认识和才能差别的决定性原因是后天的社会实践。马克思曾引用亚当·斯密的话说明这个问题:“他清楚地看到:个人之间天赋才能的差异,实际上远没有我们所设想的那么大,这些十分不同的、看来是使从事各种职业的成年人彼此有所区别的才赋,与其说是分工的原因,不如说是分工的结果。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2)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由于具体的主体的生命和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而且理论或认识本身也具有历史的继承性,所以主体可以也应该通过读书或传授等方法来获取间接经验,这是发展人类认识的必要途径,它的意义充分体现在牛顿的一句名言中:“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而且人们接受间接经验也要或多或少地以某种直接经验为基础,只有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才能有比较完全的知识。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实践的发展不断地提出认识的新课题,推动着认识向前发展。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2)实践为认识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一方面,实践的发展不断揭示客观世界的越来越多的特性,为解决认识上的新课题积累越来越丰富的经验材料;另一方面,实践又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不断强化主体的认识能力。最后,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主体的认识能力。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在头脑中重建客体模型,并根据这个客体模型推导出应当具有的未知性质,然后再用实践加以检验,当理论预言与对客体的实践结果一致时,就证明头脑中精神地重建的客体模型与客体自身相一致。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三)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反作用)

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是由实践和认识的特点决定的

一方面,实践离不开认识。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受意识支配。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需要接受认识的指导。另一方面,认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认识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使它能反作用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集中体现在作为认识的高级形式的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上。

理论对实践的作用具体有:其一,端正方向。科学理论能认知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所以它能为实践的发展确定正确的方向;其二,指导进程。理论源于实践由高于实践,所以它可以走在实践的前头,指导实践的进程;其三,提供动力。科学理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推动人们在实践中奋勇前进。

所以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3.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最终结果

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错误的理论的作用则恰恰相反。

二、认识的本质

(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论路线,唯物主义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2】

1.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唯物主义哲学坚持反映论的立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哲学颠倒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把认识看做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虽然它们的说法和表现形式不同,但在本质上都反对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唯心主义先验论。这就割断了认识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识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

(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原则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共同性是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两者之间的区别主要有:其一,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其二,是否坚持辩证的观点。具体而言,

(1)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直观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第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从而回答了认识的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等问题。第二,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性质,把认识看成一个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的认识过程。

(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恩格斯提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种以实践的观点和辩证的观点为特征的反映论,不仅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而且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