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名师孙占河经典讲义之唯物论和辩证法复习指南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3294发表于2014-06-10

[摘要] 本讲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辩证唯物论。它科学回答了“世界的物质性”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

第三讲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

本讲主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的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是辩证唯物论。它科学回答了“世界的物质性”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它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入手,进而对物质范畴做出科学解释,阐明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它通过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自然界与社会的关系,社会的物质性等问题的解决,深刻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础。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亦可简称为“三观点,两原理”。其中,“三观点”是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两原理”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构成了世界的历史演进过程,事物的发展过程是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的辩证统一,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的诸范畴是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唯物辩证法亦可简称为“二观点、三规律和五范畴。”其中,“二观点”是指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三规律”是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对立统一规律,“五对范畴”包括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

最后,本讲在着重解决客观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基础上,从规律及其客观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意识的能动作用等方面阐述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问题,认为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关系的原理,需要正确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纵观历年真题可看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唯物辩证法内容是命制主观题的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的趋势。其重要原理有:

一、辩证唯物论中关于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原理(2011年34题第(1)问)

二、唯物辩证法的内涵及其方法论要求(2006年、2014年第34题(2)问)。

1.“两个观点”

1.普遍联系的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2006年第38题选做题Ⅱ第1问,2014年第34题(1)问)。

三、“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度的含义及其认识意义(2005年第34题论述题)。

2.否定之否定规律

(1)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2004年第37题选作题Ⅱ第3问)。

3.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

(1)(总)矛盾规律的方法论要求:2008、2011、2014第34题第2问。

(2)矛盾的内涵及其转化原理:2010年第34题第2、3问。

(3)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2007年第38题选做题Ⅱ第1问

(4)矛盾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原理:1999年文材料第35题第2问(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要求):2009年第34题第2问。

(6)以上第2、3、4、5原理的综合。其中,1999年文材料第35题综合考查了矛盾的同一性的原理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2000年文第33题论述题综合考查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矛盾的转化原理。

要注意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一切旧哲学(唯心论、旧唯物论、二元论、相对主义诡辩论等)在物质观、运动观、实践观、意识观上的理论界限。这是近几年本讲考查的一个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必考内容的重中之重。本讲命题指向:主客观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