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专硕初试第一考研经验

来源:考试点考研网浏览次数:1467发表于2014-06-07

[摘要] 之所以把这些都写出来,只是想说,我觉得大部分人的考研路上都有各种考验,这些都是正常的。请千万不要觉得你比别人过得苦,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看似轻松的背后,是怎样的泪流满面,又是怎样的挑灯夜战。另外我觉得适度的抱怨是可以的,感觉受不了的时候找个地方哭一顿之类的,但是请不要长时间地陷入低迷中,更不要经常在考研群里和别人抱怨。

我的考研初试成绩:英语80,政治82,专业课一117,专业课二130。

关于考研动机

我本科是新闻学,大学3年都是在吃喝玩乐中度过的。我们宿舍4个女生都比较宅,早上起不了床,晚上睡不着觉,而我是其中翘课最多的。因此,13年7月份,大家都在忙着找实习投简历,而我这才发现自己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实在少得可怜。摆在眼前的路,要么就是灰头土脸的回家,要么就是选择考研拼一把。实际上,家境贫寒的我,要想以后坐在咖啡馆悠闲地喝咖啡,似乎只有后一条路了。考一个好学校,再为自己争取一次改造自己的机会。

也正是因为这样,因此尽管后来听到FDU一再缩减名额,尽管周围的伙伴纷纷打退堂鼓,我还是坚持了下来——没有别的路可走啊!

关于各种考验

考研期间遇到的考验很多。10月份姐姐结婚占用了十天时间,12月份外婆突然去世,我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到了12月份,一起准备考研的同学大多打了退堂鼓,有的转战公务员,有的开始焦虑地找工作,有的天天沉溺于《爸爸在哪儿》和各种韩剧……

之所以把这些都写出来,只是想说,我觉得大部分人的考研路上都有各种考验,这些都是正常的。请千万不要觉得你比别人过得苦,你永远不知道对方看似轻松的背后,是怎样的泪流满面,又是怎样的挑灯夜战。另外我觉得适度的抱怨是可以的,感觉受不了的时候找个地方哭一顿之类的,但是请不要长时间地陷入低迷中,更不要经常在考研群里和别人抱怨。群体压力的作用太可怕了,不要因为你的小伙伴说“我也没有复习”,就给自己放假。

关于复习资料

我是八月份正式开始准备复习的,十一本专业书都翻了一遍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印象。英语单词马马虎虎背了两遍,做完了张剑的阅读理解150篇,但是效率比较低,错误率也很高。稀里糊涂到了九月份开学,学校图书馆开门了,考研的同学开始集中在一起复习,我这才发现比同学们落下了很多功课。于是我开始疯狂地到网上搜索资料,疯狂地刷各种经验贴,慢慢地开始理出了头绪。半个月里,光是买资料就花了2000多,后来证明,有些资料很有用,但是大部分资料都是重复的。因此,大家挑资料的时候需要擦亮眼睛,那种淘宝上的12、11年的陈旧资料,就不要买了。

英语

首先,公共课的复习资料大家用的都差不多:英语就是张剑的真题、新东方的乱序版单词,另外我推荐专硕的同学一定要看蒋军虎的真题和作文(今年考到了原题,貌似到现在也只有我一个人知道……很奇怪……)。00年到13年的真题我总共做了6遍,保证里面的每一个单词都认识,每一份试卷都翻译成了中文试卷,每一篇作文都自己写过了、分析过了。另外到了12月份中旬开始准备作文范文,每天十五分钟,一直坚持到考试前一天。其他的资料,什么疑难句啦,什么完型专项啦,我都没有碰。英语最重要的就是真题,其他的任何模拟题都没有办法和它比。政治从十一月份开始复习就差不多了,太早看也没有意义。

政治

政治资料包括红宝书、肖秀荣的全套资料(以此为主,包括1000题做了三遍,核心考点背了八遍,八套卷、四套卷做了三遍,今年的政治基本上都来自于他的资料,不过15年如何就不知道了)、任汝芬的全套资料(只看了一遍)、风中劲草(从头到尾过了两遍,该资料适合11月中旬到十二月初看)、启航的20天20题(考试前背了三遍,还不错)。政治最重要的就是题海战术,不过资料好不好用也要看个人的,如果你手头的资料让你觉得很不爽的话,那就换一份资料试试吧,市面上那么多资料,总有适合你的!关于公共课要不要报辅导机构的问题,我报了某机构的英语和政治视频班,暑假去听了15天,后面的课程就完全没有去听了,各人感觉意义不大。建议大家可以有选择地报班,比如暑期时候的英语阅读班和政治串讲,可以听一听,九月份之后的班就不要去考虑了。另外,各家辅导机构水准差不多,面授和视频班区别并不大。如果你的考研经费不是特别宽裕的话,那建议你还是省下这些钱,给自己买点好吃的吧!考研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努力,别人能帮到你的地方很少很少。

专业课

专业课的复习就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复旦新闻传播专硕的考研书目包括:《新闻学概论》(李良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黄瑚)、《传播学原理》(郭庆光)、《中国新闻采访写作学》(刘海贵)、《当代新闻评论教程》(丁法章)、《新闻编辑教程》(张子让)、《网络传播概论新编》(张海鹰)、《公共关系学》(居延安)、《当代广告学》(阿伦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赛弗林)、《整合营销》(科特勒)、《整合营销传播:原理与实务》(黄鹂)共十一二本书。

有人觉得自己整理笔记很重要,但是我没有做这个工作。主要原因是时间来不及,但深层次原因是我没有这个耐心和能力。上面说到我喜欢网上疯狂搜索资料,因此,我主要是购买了五份不同专业课资料,两份13年考研前辈的,三份专业考研辅导机构的。事实证明,这里面有一半的钱白花了,因为这些资料里面重复的特别多。所以九月的前十天,我都花在了整理各种资料上,平均每天要整理十三个小时。整理后的专业课资料,包括一份精华版的课本浓缩资料(大概有300页),一份98年到13年复旦新闻学院所有专业的真题及答案,两本复习专题精编(大概有500页)。精华版的课本浓缩资料,到考试之前,我总共背了不下二十遍(新闻史背了三十遍)。看上去好像很多,但是其实背到后来滚瓜烂熟了,差不多就是上个厕所、吃个饭、看看帅哥的时候,在心里默默背一遍。而且我比较笨,背了的东西超过十天就会忘光了,所以没办法,只能一遍又一遍的重复。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计划,今天的任务今天必须要完成,如果今天的任务完成了,那明天就稍微加一点量,你会发现不知不觉你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不仅要有每天的计划,而且要有每周、每个月的计划。

还有就是我看了12年、13年全年的《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每周有三天晚上的六点到七点半,是雷打不动的看论文的时间。到考试之前我已经整理了满满一本的论文摘要。一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高大上,看多了就发现说来说去都是那几个问题、那几个思路,也就“呵呵”了。不过这对于答题思路的训练,尤其是应付论述题,个人感觉蛮有用的。今年试卷上的提高性题目,我的解答思路都来自于我的论文笔记。可以说,这本笔记就像是我的葵花宝典,无论你问的是网络传播特点,还是传媒产业新动向,或者是传播学研究前沿课题,或者是社会热点问题分析,都能从笔记中找到思路甚至是原题。因此14年试卷上,关于政府整合营销的那道题目,我在考试前就已经整理过了,考场上不过是做了默写的工作。还有关于陈永洲事件、上海报业合并的话题,都看了不少论文,因此在考试的时候直接就用了人家论文的思路和原题,顺便加上了一点点自己的理解。

有几位小伙伴问我评论怎么写,其实这个问题我当初也愁得不行。而且或许是惰性作用,定了计划要每周写一篇评论的,但是一直没有实施。到最后一个月的时候,没办法了,从人民网上下载了十来篇感觉还不错的文章,笨手笨脚地分析了一下,然后每天读一读。再就是看到热点的新闻,脑子里想想这个材料能从哪个角度来阐发观点。考试的时候那篇评论,我写的《不要让文明耻感消解了爱国情怀》,其实也没有跳出一般人的思路。我比较胆小,觉得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猛药,就做一般人能做的就好了。但是个人建议还是提早锻炼,尤其是跨考的同学。

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希望对各位看官有用。最后,我想说,坚持很重要。准备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一些小伙伴,许多人一开始热情高涨,最后却因为压力大而近乎放弃,结果好几个都是差一点点,真的很可惜。不要指望再来一年,考研路就会更加容易。年纪大了,想的事情会更多,不如趁现在,一次性就拼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