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到来之时,2014年研究生秋季入学的脚步也渐临近。近日,准研究生卖瓜筹学费的新闻备受关注。今年,我国启动了65年来的首次研究生收费制度,高额的学费着实愁坏了不少学生。学生卖瓜的励志故事虽打动人心,但也从一个侧面提出警示: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之后,别让学费成了学生的后顾之忧。
据2014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今年考研报名人数近6年内首次下降,多年来的考研热出现降温。同时,新加坡《海峡时报》的报道称,今年研究生入学4万考生弃考的原因与收费制度的调整关联甚大。可见,国家相关部门在去年颁布的《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已经产生后续的连锁反应。
然而,学生的忧虑远非国家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的初衷。之前,奖学金减免学费的做法较为单一,滋生不少学生靠国家补助“混文凭”的现象,已无法适应研究生教育分流应用型人才和研究性人才的改革。如今,国家虽取消公费生,但总的投入额度实际有增无减,并有更加多元的奖助政策体系。例如,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注重奖优,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注重公平,“三助”津贴酬劳的增加调动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积极性。可以说,公费生的取消是为了让学生做出更加慎重的人生选择,让研究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国家的奖助。
当国家对研究生的投入由显性变为隐性时,学生们大多为高额学费担忧。可见,研究生吃“大锅饭”的时代已经远去,赢得学生的理解和欢迎尚需时日。因此,当学生为此忧虑时,高校在招生时有必要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研究生奖助体系。当学生意识到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有所奖、有所得,才能跟上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脚步。
此外,虽然国家取消研究生公费生,学生的担忧折射出收费制度尚需细化完善的需求。正如一些专家所建议,我国可探索实行差异化的收费原则,来缓解一些偏冷门专业学生的后顾之忧。不同的专业,其就业回报率是不同的。在发达国家,像金融、经济等就业回报率高的专业收费高;而哲学、历史就业回报率低的专业收费则应相对较低。根据不同类型的层次和学校,逐步确定差异的收费标准,或许更符合当下的教育实际,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天下本没有免费的午餐。国家向高等教育的奖学金体系引入竞争机制,是如今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而这一变化产生的波澜,尚需以适当的方式加以平复,缓解经济困难学生受到的心理影响。只有当优秀的学生无后顾之忧大胆迈入研究生教育的大门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改革才能实现其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