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考研现状分析以及艺术考研专业探究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000发表于2014-05-24

[摘要] 面对高温的考研现象,一直走在社会文化前端的艺术专业没有被落下,但当全国各大院校实行研究生扩招时艺术专业的录取率却落的远远的,这说明艺术类考研确实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考研”已成为大学校园里最流行最常用的词语之一。表面上看它是教育逐步繁荣的结果。考研一族中较为特殊的艺术类考研也在升温,笔者就自身环境、经历与认识,在艺术类考研现象、心理、过程、实质及发展方向的角度对大学生艺术类考研进行了浅析。通过分析现状希望大家看清当前的考研现象为什么,是什么,我们应抱着怎样的一种态度。

一、艺术类考研升温现象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以“不拘一格降人才”为考试与招生的根本宗旨与原则,实行了近30年的考试体制一直忠心服务于为国家培养高级人才,(特别是1997以来)高校不断扩招,学校实行普才教育,人们受高等教育机会剧增,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包括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校园情感压力,家庭观念压力,内心深处的自我迷茫等等。

近几年来,社会需要的高校毕业生似乎呈现饱和。据悉,今年3月某省会有一待遇较优的实验中学来我校招聘美术教师,艺术学院有近20名条件不错的毕业生竞聘,最后该中学尚未录用一人。另据知,在2005年6月统计我院2005届毕业生中已和用人单位签约的比率大约为10%。一向被认为就业率不低的艺术专业现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一向被认为实用而前沿的设计专业也无能幸免这一压力。这让大学生开始不停地思考,大学本科意味着什么?毕业后的明天在那里?我们如何为自己定位?如何在社会中实现自我?又如何走进社会之前做好实现自我的准备?面对一连串的问题,有部分学生选择的是在宿舍通宵、打电游、上网、逃课,校方屡禁不止。有部分学生闯南走北为寻找自己的天空,行万里路。还有一部分选择了考研,守在书桌一角。

美丽的大学校园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找到工作的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没找到工作的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考研的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一句话概括了现代大学们的生活状态,其实是说谁也不比谁能好到哪里去,考研群体已成大学生中三大群体之一,他们的生活状态被描述得最难堪最无奈,无疑他们最具特殊性,也最值得研究了。据调查,2004年我艺术学院报考研究生的学生有近50名,约占学生总比例的12%,比2003年高出40%,据估计,2005报考率将持续升温,而此种现象不仅表现在我院与周围师生朋友上,还与其它兄弟院校的艺术学院乃至美术学院均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艺术类考研的过程与实质

面对高温的考研现象,一直走在社会文化前端的艺术专业没有被落下,但当全国各大院校实行研究生扩招时艺术专业的录取率却落的远远的,我院05届毕业生中近50名报考者竟全亮了红灯。这说明艺术类考研确实具有鲜明的特殊性。

目前,国内艺术类考研的考试与招生与其它专业基本上一致,每年的10月在网上初次报名。11月中旬考生到报考学校摄像以确认报名信息。第二年1月底到报考学校参加艺术专业与英语政治的全国统一研究生考试初试,3月份可以查询成绩。各学校按照排名和比例通知考生参加复试,复试中另有专业或理论考试,最后按名次决定录取与公费名额。整个过程看似合理。而考生与导师没有交流机会和空间,专业绘画科目统一在几个小时之内完成,学生统一按总分线决定成败,导师选择学生时只能面对“很多表格,很多表格。”

著名画家陈丹青导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任职期间就曾5年招不到一名学生而向中国最高学府递交了辞呈,此事引起了网络报社杂志和艺术追求者艺术考研网友及各界社会人士的广泛关注,有美术网友评价陈的辞呈“不愧为中国最具正义感和真实感的辞呈。”陈丹青比较看中的艺术考研者吴雯说道:“以文化课作为录取标准的第一步,专业是其次,然后是学生本人。我接受不了,绝对接受不了。这种考试你看不到这个学生的艺术感觉,也看不到这个人的艺术性情。”“它侮辱了这个学术,侮辱了这个学科,侮辱了所有的活人,”陈丹青在中央新闻节目调查采访中说到,“政治和英语成绩被称做文化课,太荒谬了。如果你没过,就说明一个人文化不好,不懂文化。”

陈丹青招不到好学生,有类似经历的导师不止他一个,对招生体制深有同感。社科院著名学者徐友渔在文章中写到:“陈丹青的出走,我们都有责任。”在2005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节目中,陈丹青明确表示自己“非常遵守规则,艺术的规则,创作的规则,做人的规则,反对的只是教育体制。”从2000年到2004年,他期待的是能找到好学生,“可是考试制度扭曲了整个过程。”他说:“我想找一个学生。”陈丹青看中的学生是“想学艺术,绘画代表着他的生活,就算不画画,也会用眼睛欣赏生活中的美,欣赏生活中的人,率真,清纯”用他的原话来说是“眼里有一潭水汪汪的东西。”因为“艺术不是普遍的艺术,是一种原创性的艺术,虽然十年百年不出一个天才,但渴望见到一个人才,看到一匹千里马,想赶快把他叫进来,好好培养。”清华大学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陆志成说道:“我们出不了大师,因为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政治要好,英语要好,什么都要好,好到最后,是一个很圆滑的孩子。”符合陈丹青导师的标准的艺术研究生和博士生肯定有,而事实上,他不具备任何机会和能力让这些“有才气”的艺术追求者成为清华园的真正研究生,这确实是无奈,无奈的导师和无奈的考生面临着无奈的现实。

艺术考研者真正的成为了特殊群体。

三、艺术考研群心理

现实似乎在告知我们,艺术考研群没有什么乐观前景。

然而,为什么每年又都有千军万马操着英语政治的大刀,扬着艺无止境的旗帜,额头上写满了决心横排着长队万众一心时刻准备着冲上研究生的阳光大道?根据其出发动机不外可分为四类,其一是有艺术才气又有应试能力的青年;其二是艺术才气不够但有应试决心和能力的青年;其三是有艺术才气但没有应试能力的青年;第四类是非艺术专业生,不具备艺术基础的双跨专业的考研者。能成为一名艺术研究生,对第一类人来说,意味着更好的艺术空间更多的发展机会更佳物质条件,对第二、四类人来说,考研可以成就高学位之梦,对第三类来说,艺术是他们最大的梦想与事业,都是甚为完美的选择。这些好处无一不在诱惑与吸引着大学生中艺术考研群的壮大。因此,虽目睹前人考研中的挫败与伤痛,后人仍对艺术研究生抱着美好憧憬而跃跃欲试。据美术同盟网统计的数据显示,艺术考研群上线率确实不断上升,是否也可理解为本科生就业压力处于剧增状态,艺术类研究生处于鱼目混珠状态呢?

上文提到的四类艺术考研群体中,除了少数的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优秀的全面的完美的艺术天才”之外,大部分的落榜者都是两败俱伤,工作没有时间精力去敲定,望着分数线又不甘心放弃,陷入两不可得不上不下的境地,他们同时也囤积了社会劳力,增加了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正因此,艺术研究生梦更给艺术考研者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又美妙的面纱。

四、考生的艺术方向

假如我们可以勇敢的迈出一步,揭开那层梦幻色彩的面纱,面目又是如何?

我们可能会恐惧,因为梦想毕竟是神圣而让人向往的。我们也可能会平静,因为问题被看清后,总会解决。

当今的普才教育,标准化考试盛行,希望能培养全才,但考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标准化真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吗?喜爱英语的学生往往因为英语的考试而不再喜爱英语,向来不喜爱英语的学生便存在极端的抗拒心理,外语考卷是整版整版的选择题,懂得多一点的懂得少一点的一点都不懂的都在掺和,以至于“语言考试是反语言的,政治考试是反政治的,这是真正的问题。”这种考试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还弱化伤害了学生。专业第一但因英语政治各一分之差落榜的吴雯谈到:“画画的热爱没有被伤害,但是自己的某一部分信心失去了。”在这种考试体制下“学生变成了产品,学校在培养产品。”大学生接受着阶段性学习计划,一切被确定好,学校里“对大学教师的教学成果的考核也被量化,完成了多少课时的工作量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得怎么样,认真不认真,负责不负责,效果好不好,不管,科研看的是在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大家追求什么?”“最后一定只能混,你自己就会去混,混的概念就是照章办事,你的热情主观能动性一直全部磨灭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谈松华在采访中谈到:“我们国家长期形成的是‘大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工厂实际上也用这样一种办法。”无疑,在当今中国,工厂生产的有统一标准的大批量产品与学校培育的人在同一种管理模式下运行。在工业化阶段,工厂产品如果不能服务于社会需要,工厂生存就有危机,工厂必须向产品负责。在学校教育中,陈丹青在辞呈中指出:“系向学院负责,学院向校负责,校向教育部门负责,而教学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学生到底培养得怎么样,从来没有被真正告知。学校是向上负责,而不是向学生负责。”也许幸运儿已成了艺术研究生,不幸运的还在继续努力或已经放弃。但大学校园内是这样的环境,艺术研究生能有自己真正的方向吗?有没有成为艺术研究生又如何?真正的艺术方向并不一定是在成为艺术研究生后找到的。

从当今各大高校的招生和建校看,徐有渔认为:“我们的教育场面很大,也很热闹,确实有一种繁荣。”“在这种繁荣下要谈危机,确实给人一种危言耸听的感觉。”“但我感到的危机就是我们离大学精神,离传授知识,敬重知识越来越远。” 传授知识,敬重知识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大学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

五、对艺术考研应有的态度

既然学校教育中是为上负责,不是为学生负责,那学生只有一条路可行:为自己负责。学生只有改变接受知识的被动性,而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积极创造性。

当身边的学长找不到如意工作,先别泄气,难道真的仅仅是因为学位不高?而应反思自身的价值观念,能力水平,素质修养,人格特征。我们是在哪方面做得不够,学得不深,想得不清?如何按自己理想的形式塑造自己,完成自定的学习任务?又如何充分运用学校教育的一切资源去挖掘潜能提高素质?

当我们静观艺术考研群,看清这个潮流,就是真正的正视现实,从自己的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冷静分析自身情况和社会状况,考研是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的路?有没有考研,有没有成功,都要以充分的自信,底气十足地坚持到底――无论如何,自己做自己的艺术研究生。

正如陈丹青先生所看中的有才气的艺术研究生一样,我们有很多艺术特质是表现在对美的敏锐,对美的陶醉和对美的创造性上。

而真正的艺术研究生应该是让其心灵的需要和其全心的付出作指导,自己成为自己的导师,从自我的体验与实践中去学习与创造艺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