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规划 留守本专业还是跨专业?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910发表于2014-04-23

[摘要] 考研择校择专业是一项复杂而且重要的内容,必须有个合理的规划。在选择之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基础和优势,还要更多的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不求最好,但求适合就好。

2014年考研暂告一段落,接下来迎接的是2015年新的挑战。对于众多准备2015考研同学来说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考研之路呢?是继续本校本专业还是跨校跨专业披荆斩棘?如果跨专业考研,又该如何选择?正确的择校、明智合理的选专业,对考研的成功有着直接影响。本文为在择校择专业路上迷茫的考生,指明方向。

一、留守本专业还是跨专业?

继续留守本专业还是跨专业呢?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因为有的学生在本科所学的专业并不一定是自己喜欢的,想趁考研换一个自己有兴趣而且更有竞争力的专业,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困惑。毫无疑问,如果继续选择本专业,则考研的把握性要大得多,也容易很多;而对于跨专业的考生来说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考研的成功的比例相对小一些。

在这个问题上,除非你是特别想换专业,并且对你所感兴趣的专业有一定的了解和功底,否则跨专业报考并非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毕竟放弃就意味着一切重新开始,新的学科知识、新的学习方法,不是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就能掌握并运用自如的。因为面临种种这样的情况,跨专业考生也会处于劣势。因此,如果非要跨考,建议你所选择的新专业最好是曾经修过的第二学位,或是你平时关注较多,与本专业关联性很大且有非常感兴趣的专业,这样复习起来会比较轻松容易,跨考的难度也不会很大。

二、以兴趣点为导向:精确定位

由于本科院校不够理想,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所以想借考研之际为名校或好专业搏一下,这种想法没有错。但是我们要静下来客观理性地分析一下,我们欲选择的专业和学校是不是适合自己?要付出的精力和过程是否能达成预期的目标?定专业和定学校是考研最关键的一步,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实力考虑,不要盲目的追求热门专业或知名院校。

建议考生,在报考专业及院校的时候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兴趣点为导向,准确为自己定位,要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挖掘自身的潜力,这样读研才会快乐,找对专业方向考研才有意义!

三、专业选择需考虑:发展前景及自身能力

说起考研专业,就不免要提到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近年来,报考人数较多的热门专业,比如金融学、国际贸易学、会计学、企业管理、计算机等,这些专业竞争比较激烈,考取的难度较大;而冷门专业,是指就业前景较差,报考人数较少的专业,比如哲学、历史学门类下面的大部分专业,及工学门类下面的地质工程、采矿工程等,这些专业报考的人数较少,录取的门坎较低,考取比较容易。要报考一个专业,无论是冷门还是热门,都要搞清楚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发展前景如何,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另外,专业选择还要求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一是在选择专业时要考虑能力,比如金融学,这个专业很有诱惑性,但这个专业对数学要求很高,要选这个专业就得有很好的数学基础;另外,选择专业还要考虑自己喜欢做什么,比如计算机专业,这个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很容易找工作,收入也很高,但这个专业要求整天要和枯燥的代码打交道,选不选这个专业就看个人兴趣了。

综上所述,专业的选择要考虑两个问题:一要弄明白这个专业是干什么的,就业前景如何?二要客观的认识自己,搞清楚自己的能力如何、兴趣何在?

四、关于院校选择:考虑周全 避免得不偿失

现在考研人数逐年增加,考研市场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虽然不是所有的院校都这样,但考生还是要以大局为重,全面的分析,在选择院校的时候,还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比如考研成功的概率是多少、考取的难易程度、需要经历哪些阶段、付出多少精力;再者了解学校的专业信息,如欲报考院系的名气、专业背景、学术氛围、历年分数线、报录比、就业方向、导师情况、综合实力等,这些信息希望大家在报考前能够想清楚。

另外,还需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学校公费和自费的比例,这关系到你现实的经济利益,因为有的学校可能公费的比例比较小,如果说你的经济实力有限,你恰好考上自费,对于你来说生活压力就比较大了。就个人兴趣,还是学校的名气,可以参考以上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就可以了。因此在选择专业和院校的时候要尊重内心的选择,多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结合自己的综合实力,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然后再决定报考,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温馨提示:在决定考研之后,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要重视导师的选择,找对导师求学才更省力。或许因为某个知名导师跟自己所想研究的方向或兴趣是一致的,所以要报考其他院校和专业,这也是可能的。导师的重要性不在于学术本身,而在于他能为考生自己的学术之路提供大量的帮助。

总而言之,考研择校择专业是一项复杂而且重要的内容,必须有个合理的规划。在选择之前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基础和优势,还要更多的了解院校和专业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不求最好,但求适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