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粉”:文凭背书价值或大于实用

来源:红网浏览次数:1156发表于2014-04-14

[摘要] 在北京环球金融中心,24岁的北京大学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牛肉粉店。评论认为这是明智的,因为近年来文凭含金量下降,整体来说所学者不如多年前的学长,就是真的学得一身艺业,在阶层固化的现下想杀出一条路来,也不要容易。

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环球金融中心一个40平方米的门面里,24岁的湖南常德伢子、北京大学法学院即将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张天一开了一家常德津市牛肉粉店。4月4日,张天一的“伏牛堂”常德津市牛肉粉店开业,它的海报招牌写着:“硕士粉,良心粉”(4月13日《长沙晚报》)

张天一和串糖葫芦的武小锋、卖猪肉陆步轩等北大师兄不是同一类人,甚至自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武小锋陆步轩等是迈进社会后,所学的专业无用武之地,才逐步以引浆卖水之业为生。而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张天一主动多了,他“即将毕业”就开始卖牛肉粉,加上筹划,投资的时间,他至少在毕业前半年,就“不玩了”,就没打算用学校的专业来“混饭吃”,而“硕士粉,良心粉”的招牌,则说明他更愿意把这个文凭作为一个生意上的背书工具。

是的,毕业前半年,他就放弃了,陆步轩也好,武小锋也好,都不可能如此决绝。应该说,经历了这么多年的职场艰辛,一些年轻的知识分子开始有点明白自己的身价了。在这些年的就业市场,人才不如人脉的特征越来越明显,由此,毕业生们也逐渐地看明白了形势,所以他们也就逐渐的有人“不玩了”。

北大毕竟是北大,哪怕没有人脉,哪怕就业形势严峻,在北京的写字楼中挤个座位应该还是有的,但那又能怎样?如果人脉有限,或者钻营人脉的能力有限,凭自己的专业能力想在北京打下一片天,不说太多,就买个房子,容易吗?就业起步中的人脉和人才之争,在就业后的职场竞争中必然要延续下去。

张天一肯定面临过这样的纠结,是把这个文凭当成写字楼的敲门砖,去当个北漂式的白领,还是用足母校文凭的声誉,在商业上搏他一把?事实告诉我们,张天一选择了后者。

其实这还真是个明智的选择,别说近年来文凭含金量下降,整体来说所学者不如多年前的学长,就是真的学得一身艺业,在阶层固化的现下想杀出一条路来,却又谈何容易?但由于惯性使然,文凭,尤其是名校文凭,在群众中多少还是有一些感召力,有一些品质上的背书功能。在张天一的判断中,也许这张即将到手的文凭,能够发挥的背书价值,远远大于其敲门砖的价值,所以他才作出这样的选择。

这确实是个明智的选择,毕竟大家对学生,对知识分子,对名校还有一定的信任,把当北大硕士和牛肉粉勾兑在一起,除了巨大反差产生的眼球效应,还有对食品质量的一定信任;更何况北京环球金融中心这么一个地点,名校出来的苦命白领和“居者无其房”北漂,想来也不少,一个北大硕士的牛肉粉招牌,还有着同是天涯沦落人,伤心人共有怀抱的彼此认同,再带校园怀旧的色彩,只要质量别太差,生意想不好都难。

所以,张天一无疑是精明的,只是他的精明堪破了一个尴尬的现实:在平民子弟手里,名校文凭在职场中的敲门砖价值或学术的使用价值,在一些时候,还不如其依赖历史惯性而在百姓中残剩的一点背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