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考研教育学:各题型细分析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899发表于2014-04-12

[摘要] 教育学的复习并不需要像政治和英语一样做大量的练习,政治需要练习是因为政治选择题命题的技巧性太强,英语需要练习是因为英语的语感需要不断地在阅读中得到培养。教育学命题都比较直接明了,技术性失分不多,教育学的练习只是检查你对大纲的掌握的情况,其唯一目的就是检查你在复习中的缺漏和遗忘,所以学习大纲解析永远是第一位的。

一、选择题部分

从2010年开始,教育研究方法的考点出现在选择题中,由此形成了单项选择题部分教育学原理13道、中外教育史20道、教育心理学5道、教育研究方法7道的格局。

教育学原理部分,关于教育目的章节中的一些文献需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最近几年,教育学原理部分的题目命题比较灵活,比如“元教育学”“级任老师”是许多考生没有关注到的问题,这说明在教育学原理部分除了复习大纲解析外,还应阅读一些对应的参考书目。对于教育学原理和中外教育史部分的复习,有一点特别值得提醒:在复习过程中要形成“命题的敏感”,关注那些“第一次”“最重要”“代表人物”“标志”“基本原则”以及包含数字、书名、作者、重要概念等标志性的字眼,随时为选择题做准备。

中外教育史部分,一直是单项选择题的命题重点,而且考点也特别多。教育家、教育著作、教育思想、教育事件、教育制度都能可能出现在试卷上,为了保证这部分的高分,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到普遍撒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教育法案、文件尤其容易命题,而且不仅仅考察多个文件的比较,还要考察某一条款是否出自该文件,这一部分每年都会有两到三道题出现。

教育研究方法的部分,“技术性环节”出题的可能性比较大。如教育研究资料的定量分析(2年共考察3道题)、定性分析、各种研究方法的步骤、问卷设计的格式等。另外少量题目会出现在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历史中,比如实验研究、行动研究发展的阶段、代表人物等等。另外,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的问题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在试卷中。

教育心理学部分,每年有超过60%的题目是对概念的考察。概念考察一般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直接说出概念的含义,让你选择那一个概念,比如2011年“思维定势”,这种题型稍容易,主要的困难在几个选项的概念容易混淆;二是给出一个概念,让你选择它的含义,比如2011年“最近发展区”,对付这种考查方式的主要办法是在平时复习中,在名词的解释中标示出关键词,加深理解;三是给出一个实际的例子或者描述一种现象,让你选择对应的概念。这种情况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程度,如2011年的“表现目标”“沉思型”,这种考查方式经常用在考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到分类、分阶段、分水平问题的考点。除了考查概念之外、一些重大理论、重要过程也是考察的重点。另外只有两次出现了教育心理学历史的考查,一处是“教育心理学化”,一处是“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复习时也应留心。

二、辨析题部分

在教育学统考的五年中,共出现15道辨析题,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每年至少有一道辨析题出现,教育心理学每年也会有1题辨析题出现,2009年和2011年分别出现了教育研究方法和教育史的辨析题。根据观察,这些辨析题的测试明显可以分成几类:

概念的辨析:一直以来,人们都有教育学不考概念的误解,所以并不重视概念的掌握。但只要认真研究就不难发现,辨析题均要考到概念,尤其是“教育学原理”部分的概念,比如已经考察过的教学、课程、教学模式、培养目标、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等。2008年题中“教师个体专业化的过程就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过程”一题看似没有涉及概念,但答题时,如果能记得“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概念并能书写在考卷上对答题必定大有裨益。这一类考察,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应该要有意识地掌握这些重要的概念,因为此类题的第一步就是写出关键术语的含义。解析中还有许多重要的名词值得注意,比如教育学原理部分:多元文化教育、教育制度、学制、教育功能、课程目标、教学过程等;教育心理学部分:观察学习、有意义学习、接受学习、学习策略、元认知等;教育研究方法部分:非结构调查、行动研究、差异量数等。这些需要考生在平时复习的过程中留心、尝试记忆甚至抄写归类,实际上能够构成命题点的名词并不多,教育研究方法部分较少,而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部分大概各有二、三十个。

关系的梳理:关系梳理题,考查的往往是两个概念、事物、行为之间的关系。关系的考察,无非就是两种关系,一种是逻辑的关系,如2010年考题“智力是创造力的充要条件”中,智力和创造力之间本身就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在备考过程中,随时注意标明和区分。这种关系可能是因果关系、上下级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等。比如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制度和学制的关系、知识与创造力的关系,凡是构成关系的概念和事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理解。另外一类是学习者容易混淆的概念的,比如正负强化和惩罚、信度和效度、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和人本主义的有意义学习、“六艺”和“七艺”、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等,凡是在复习过程中发生混淆不明的情况,必须反复琢磨,因为这就是命题的热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两种理论之间可能也有着一些微妙的联系,或者两者有师承关系,或者为同一派别,或者为对立关系,比如2008年考题“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观无明显差异”,以及没有考查过的“筛选假设理论”和“劳动力市场理论”差异。对两种理论之间关系的比较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求复习中找出共同点,查明差异。

观点的判断:辨析题中常常会给出某些观点,让考生对其进行判断。比如“人是教育的产物”“教育为美满生活做准备”“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学之中”等。这些观点的来源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某些名人的观点或者是改编了某些名人的观点,比如“科学知识最有价值”,在复习的过程中主要留心教育中的经典名句并重点关注今人对这些名句的评价。这些名句有些看似蹊跷但却精辟合理;也有不少存在局限或片面的,这就要明确其合理成分在哪里,片面又在哪里。第二种是某种理论流派的代表性语句。比如“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弄清这句话来自“生物起源说”部分,那么答题将迎忍而解。第三种是书中的一些核心观点,比如2011年考查的“德育应当普遍存在于一些教学之中”,以及没有考察到的“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种题的关键在于对某个关键词的认识,比如“普遍”“主导”等。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留意“冷门”的出现,比如在教育研究方法部分,可能对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命题,如2009年“在教育研究中,样本容量越大越好”,“教育研究的新手应多采用非结构性访谈”。2011年的荀况题,主要问题在于考生临场上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句话的理解,同时也要知道荀况的教师观。实际上,我们掌握了荀况的教师观,即使不懂得原句,同样能基本上完成答题。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教育史部分,一些名家、名作、名言、理论以及一些容易混淆的内容也可以成为辨析题考点。

三、简答题部分

简答题部分,2007年和2008年为6道题,2009年及以后均为5道题。2009年之后,通常都是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四个部分各有一道题,然后有一个部分多出一道题。

教育研究方法考察了文献综述、参与式观察、问卷设计、三种量数、研究假设的分类、教育研究的伦理原则。除少数比较容易的题之外,教育研究方法的考查都是从细节入手,如有些同学能够答出教育研究的基本原则,对伦理原则稍微有所了解,但不深入,主要内容记忆不全,在答题中特别容易失分。研究方法部分的复习,并不需要太多的归纳和整理,只需要深入到每个问题的细节,留心大纲解析中进行了比较详细分析的细节问题即可。

教育心理学部分在简答题中仅考查了自我效能感、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显然,一些重大的理论依旧是关注的重点,大纲中所涉及到的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2种)、人格发展理论(2种)、学习的联结理论(3种)、学习的认知理论(4种)、学习的建构理论、学习的人本理论(2种)、学习动机理论(8种)、智力理论(3种)等共计25种理论。不但要掌握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与其他理论的关系,还要明确理论的背景、意义、优缺点以及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此外,一些相关的“培养机制”“主要过程”“影响因素”“矫正”等也是复习中重要的关注点。

中外教育史部分,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体系、杨贤江“全人生的指导”目标和内容、墨家教育的特色、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二三十年代中国科学教育运动发展的主要表现、孔子的教师观、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进入了最近5年的试题。一般情况下,考生对墨家教育的特色这样的题目容易把握,其答案可以采用大纲解析上的整块内容来回答;孔子的教师观、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这类题目比较关注细节,考生在复习的过程中总是将其淹没在孔子、裴斯泰洛齐浩瀚的教育思想中。其实这种考察内容属于“有迹可寻”,这属于重要教育家的细节,因此对于重要的教育家、教育事件,我们掌握的层次要深入到细节。另外一种情况就比较复杂,涉及到考原因、历史背景,这刚好点中了考生在复习中常常只关注“主要内容”“主要表现”,而忽视原因、背景、意义的软肋。中国现代教育史部分,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粱漱冥、晏阳初、杨贤江已经在简答题和论述题部分一一考察到了,目前只剩下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中国近代史部分所占篇幅不大,但它是中国教育发生重大变革、思想激荡的重要时期,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这三者尤其要注重其思想核心要点)、蔡元培(要注重其思想细节)都形成了重要的教育思想,当然这一时期的学制变化和教育思潮也值得注意。中国古代史部分明清时期的教育家、书院、科举制度发展史很可能是今后几年考察的热点。外国古代教育部分出现在简答题中的不多,其中古希腊“三杰”的教育思想、基督教的教育、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是几个需要重点盯防的部分。外国近代教育史中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福禄培尔、马克思与恩格斯尚待进入试卷。外国现代教育部分,各国的现代教育制度仍旧是考察的热点,现代欧美教育思潮也可以设题,比如永恒主义和要素主义的比较等。

教育学原理部分,德育实效、课程目标、德育模式、课程类型、教育与人的发展(2次)、教学设计、教师权利依次被考查到,这种情况完全符合本文第一部分对教育学原理内容的分析。课程、教学、德育依旧是考察的重点;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制度、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次重点,第一、二章和最后一章是非重点,但仍有那么几个问题可以满足简答题的命题需要。

四、论述题部分

论述题由两道必做题和两道必选题组成。最近几年,论述题越来越频繁地出现附带材料的论述题。对于带有材料的论述题,要充分理解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要确定材料与哪一部分的知识点有密切的联系,在阐述时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突出,并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1.必做题部分

必做题部分,通常有一道题考查教育学原理的部分,一道题考查中外教育史的部分。教育学原理部分分别考察了教育与社会及个人的关系(终身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以及师生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和教育目的观。2012年命题中,除了关注已出现的热点外,课程、德育、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师专业发展以及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也应引起注意。

必做论述题考察教育史的题目一直是历年考题的难点,有四年的考题是“比较题”,这部分的复习可以和辨析题中的“关系的梳理”结合起来复习,平时在教育史的复习过程中,对有关联和容易混淆的人物、事件、作品、思想试着从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甚至画出图表,一方面可以加深知识掌握的程度,另一方面可以尝试为考试做准备。2011年考察的是“赫尔巴特的兴趣观”,属于重要教育家的细节问题,也应该引起注意,但如果采用这种考查方式,大体和简答题类似,复习也可以融合到简答题之中去,只是在答题中增加了联系实际的部分。

2.必选题部分

大纲明确规定必选题部分,第Ⅰ道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一般情况下,选择第Ⅰ道题容易出现要么拿超高分要么拿极低分的情况;选择第Ⅱ道题,因为分成了几个问题,拿中等分数的情况比较多。值得注意的是,教育学心理学的复习一直是许多考生复习中的困难部分,但在复习教育心理学的时候,简答题和论述题是合二为一复习的,因此这一部分应该引起更大的重视。这五年来,第Ⅰ道题分别考查了动机理论(2次)、问题解决、学习的联结理论、知识的建构共四个点,根据论述题考察理论联系实际且以重大理论为主的特点,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学习的认知理论、学习的建构理论、学习的人本理论、学习策略、品德发展、社会规范的学习都值得注意,尤其是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学习的人本理论、学习的建构理论必将成为今后几年考试的热点。当然,已经真题中出现的考点,2012年仍有再现的可能。

第Ⅱ道题复习的目标相对比较明确。5年来,两次考察了研究设计,三次考察了教育实验研究,2012年依旧考查研究设计和教育研究实验的可能性非常大。教育实验研究中,教育实验设计、变量的控制、实验设计的优缺点成为考查的热点,实验效度问题以往考题中涉及不多,应引起注意。研究设计方面,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案的制定是以往考查的热点,2012年还应该关注选题论证的问题。另外,调查研究和行动研究在以往的试卷中有了一些涉及,但还没有专门考察,这两部分内容(尤其是调查对象选择和问卷设计,以及行动研究的过程、特点以及优缺点)有成为论述题的潜力。

复习小帖士:

1.关于练习题。教育学的复习并不需要像政治和英语一样做大量的练习,政治需要练习是因为政治选择题命题的技巧性太强,英语需要练习是因为英语的语感需要不断地在阅读中得到培养。教育学命题都比较直接明了,技术性失分不多,教育学的练习只是检查你对大纲的掌握的情况,其唯一目的就是检查你在复习中的缺漏和遗忘,所以学习大纲解析永远是第一位的。

2.关于核心问题。对于核心层次关键问题(第一层次:核心概念、重要理论、重要人物等;第二层次:核心概念的定义中的关键词、重要作品的重要理论等;第三层次:核心概念的例子,重要理论的应用,重要作品等),在复习中应该尝试归纳,注意总结。把一个问题的各个方面分条列出,既可以帮助考生集中注意力,在随后复习中也便于自己查询。笔记的作用一方面的提炼要点,一方面的理清头绪,一方面是加强比较。在扣紧大纲的基础上,抓住了重点,就有了争取高分了保障。

3.关于课外阅读。冲刺期复习时间较紧,如果能抽空阅读一些相关的教育学书籍、杂志是很好的,这样做可以劳逸结合。通过课外阅读的拓展,可以让自己对无法理解的知识点或重要的知识点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育心理学和中外教育史部分,需要扩展阅读的部分不多。教育学原理部分知识比较开放,一方面可以与相关的教育实事结合起来,查看教育部网站、《教育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另一方面也可以阅读一些教育学的教材,如《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当代教育教育学》(袁振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