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畈村——“才子村”,走出40多个博士硕士

来源:中国江西网浏览次数:1508发表于2014-04-09

[摘要] 在瑞昌市洪一乡有一个偏僻的山村——大畈村,山村虽远虽偏,但方圆几十里却小有名气,因为这个偏远的山村先后走出了8个博士,30多个硕士,被人们誉为“才子村”。一个偏僻的山村,为什么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让我们一起走进大畈村,探寻该村人才辈出的奥秘。

在瑞昌市洪一乡有一个偏僻的山村——大畈村,山村虽远虽偏,但方圆几十里却小有名气,因为这个偏远的山村先后走出了8个博士,30多个硕士,被人们誉为“才子村”。一个偏僻的山村,为什么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8日,记者走进大畈村,探寻该村人才辈出的奥秘。

山村代有才子出

大畈村距离瑞昌市区60多公里,毗邻湖北阳新县,是瑞昌市最偏远的山村之一。8日,记者来到大畈村,这里绿水环绕,场地整洁。据了解,大畈村共有300多户人家,1300多人口。以前,一直通往外界的是一条曲曲折折的泥巴路,坐班车到瑞昌市区,得颠簸两三个小时。直到近年,才修通了水泥路。谈起大畈村的人才史,村里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八岁的孩子,一个个都如数家珍。1979年,大畈村出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个大学生——谈华高,他考上了清华大学,这在当时可是件不得了的大事情,轰动九江地区。1983年,谈华高从清华水利系毕业后,先在中国水利科学院工作,后去了美国攻读博士学位,成为大畈村的第一个博士。

除了谈华高自己是博士外,谈华高的侄子谈太德和侄女谈贤芳,也都是博士,可谓一门三博士。另外,谈华高的两个侄女谈素芳、谈秀菊,一个侄女婿也都是硕士。逢年过节,谈家的这些博士硕士回到家,吃饭时,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满满一大桌,博士、硕士扎成了“堆”,成为“奇观”。

村民谈会宝家也是人才济济。今年72岁的谈会宝是大畈小学的退休老师,他的大儿子谈志林是个博士。谈志林1985年考上九江师专,毕业工作3年后,考上武汉华中师大现代文学研究生。2002年,他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攻读行政管理博士学位。谈会宝的另外两个儿子谈志彬和谈志坚也都分别是硕士和大学生。

村民谈华明是个地道的农民,以种田为业。他的儿子谈国泰1988年考入九江师专,毕业后曾在永修县恒丰垦殖场当老师,1993年考上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研究生,1996年考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清华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工作。

其实,像谈华高家族这样的“博士之家”,在大畈村并不罕见,村里有好几家都有“博士姐弟”、“博士兄弟”、“硕士姐妹”、“全家大学生”等。目前,大畈村已经先后走出了8个博士,其中5个是博士后。还有30多个硕士。“至于本科生和专科生,我们都懒得统计了,家家户户都是,一抓一大把,平均一家肯定不止一个!”一名村民笑着说。

重视教育好学成风

这样一个偏远的山村,为什么如此盛产“人才”?附近村庄的村民谈起此事时,总是说大畈村“风水”好。但是,大畈村的很多村民却对此并不认同:“什么风水好,我们村子的人就是有重视教育的好传统罢了!”

大畈村村支书谈际兴告诉记者,该村自古以来就文风鼎盛。据族谱记载,很多村民的祖上就是进士,还有不少秀才。“正是祖辈们这种好学成才的传统,为现在人才辈出打下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在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村里一直都有重知识、重教育的浓厚氛围。在我们村,谁家孩子考上大学了,大家都会一起庆祝。村民再苦再累,也不会让孩子辍学。”

村民之间互帮互助也蔚然成风,谁家碰到什么困难,大家都会伸手帮一把,以让孩子能安心读书。早在1996年,从大畈村走出去的我国台湾大学教授谈志民,为了鼓励村里的孩子读书,个人捐资16万元,在大畈村里设立了“谈氏奖学金”,每年奖励考上大学的孩子,并对贫困家庭的子女进行资助。“在我们村,人们比的不是谁家房子有多好,谁家有多少存款,谁家买了汽车,而是比谁家孩子成绩好,谁家孩子考的大学好,人人都以读书为荣!”谈际兴说。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下,特别是在谈华高、谈志林等早一批博士的示范效应下,孩子们也好学成风。走进该村,总能看见孩子们专心看书、做作业的场景。

“才子之乡”美名扬

大畈村博士、硕士“扎堆”的现象,只不过是洪一乡人才辈出的一个缩影。洪一乡政府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在整个洪一乡,一直都是人才辈出。有人曾经对瑞昌市各乡镇在党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员,特别是在城市单位上班的人员做过一个统计,洪一乡的在外工作人员是瑞昌市各乡镇中在外工作人员最多的乡镇之一,其中不少是在中央部委、省市党政机关担任要职。除了在党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很多外,洪一乡在外投资创业有成者,也大有人在。

走出洪一乡这片土地的人之所以很多,究其原因,洪一人有一个普遍的看法是,洪一乡山高路远,地处偏僻,一直以来以水稻种植为主业,几乎没有工业,经济落后。在这种艰苦的环境里,洪一人认为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就是知识。在这种观念下,洪一人普遍重视教育,多年来,该乡的教育质量一直名列瑞昌市前茅。

在传帮带的作用下,在洪一乡,形成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在某一个行业,总是“扎堆”聚集着一大群洪一籍人士。例如,仅在瑞昌市区的几所中小学里,洪一籍或曾在洪一乡教过书的老师就有近五十人,被人戏称为“洪一学校”;在瑞昌市委、政府和各局机关中,有洪一籍公务员近五十人,被人戏称为“洪一机关”;洪一乡在外当记者的人士,多达10多人,被人戏称为“洪一报社”。而洪一乡在北京从事装修行业者,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占领了北京家装市场的半壁江山,如今身家数千万者大有人在。

走进洪一乡,除了可以看到“革命老区”、“绿色家园”等宣传口号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头衔,就是“才子之乡”。瑞昌市的主要领导,经常在公共场合,尤其是对外推荐瑞昌市时,也总是喜欢打出“才子之乡”的牌子,而且要特别拿“博士村”大畈村当例子,使得这个偏远的山村美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