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改革研究生培养体系把好教育质量过程关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浏览次数:1212发表于2014-04-09

[摘要]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构建持续提升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关。修订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培养体系。详细内容如下。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构建持续提升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把好研究生教育质量过程关。

修订培养方案,细化培养目标。根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培养体系。学术型硕士突出培养创新能力、专业型硕士突出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博士研究生在注重学术能力的同时,向培养工程领军人才倾斜。不断强化实践课程,打造学科平台课程,增设培养环节。

改进导师评聘,注重导师工程化背景。完善校企、校所双主体双导师制度,学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技术和管理人员共同担任研究生导师,聘请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担任研究生第一导师。新进教师采取“2+4”制度,即入职后前两年做师资博士后,合格后再进入4年教学聘期,丰富新教师的学术经历。不拘一格遴选导师,新进教师可直接申请硕士生导师。

优化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并重。构建“基础理论+多专业模块”课程体系,设置学科前沿课、学科平台课和工程实践课。邀请国外高校知名教授和国内外石油公司高级专家来校授课,形成校内教师讲授理论课,企业专家讲授工程实践案例课,国外专家讲授前沿技术课的模式。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行课程教学、实践训练、论文就业的三段式培养,在学校进行1.5学期的课程学习、在企业进行1年以上的工程实践训练以及为期8个月的论文研究三个阶段,使学生得到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递进式提高。针对博士生实行导师团队讲课,采取研讨式授课方式。

推进产学研合作,完善基地建设,开展联合培养。与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延长石油公司、神华集团等数十家企业签订联合培养协议,以此探索双主体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企业纳入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参与实践课程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学位论文的设计指导,共同组织学生开展各类资格认证培训。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建立校内工程仿真平台,在校外企业建立了112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共建41个优质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在与新疆克拉玛依市和当地7家企业成立克拉玛依工程师学院的基础上,又与在京的多所研究院共建了北京工程师学院。

着眼国际视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博士研究生要求具有半年国外学习经历。设立全英语硕士生培养项目,全英文授课方式及全英文教材。不断拓展与国外高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与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挪威等国的64所大学签署了合作协议,与美国塔尔萨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俄罗斯古勃金国立石油天然气大学、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22所大学开展国际化人才联合培养。

夯实培养条件,打造综合实践平台和科研创新平台。建成集油气勘探、钻井、采油、油气储运、炼油化工、自动化、市场营销等石油工业上中下游各专于一体的仿真实践教学平台。依托共建的工程师学院、校外工程实践教育基地、联合培养基地和企业工作站,利用其优良的工程实训条件和承担的国家重大科技工程项目,为学生提供涵盖工程技术研发、工程应用等各种类型的实践课题。运用政策导向,促进科学研究,鼓励教师申报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仅获批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就从2010年的42项增加到现在的9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