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增生:包括实质细胞(如鼻粘膜上皮细胞和腺体细胞)和间质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增生。意义:防御、修复。
第三节 炎症的经过和结局
一、炎症的经过
1、急性炎症的特点: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全身表现为发热、末梢血白细胞计数增加。
(1)血流动力学改变:细动脉短暂收缩-血管扩张和血流加速-血流速度减慢-血流停滞
(2)血管通透性增加
(3)白细胞的渗出和吞噬作用:边集、黏附、游出;趋化作用和趋化因子;局部作用
渗出的白细胞的种类和影响因素:
a 时相
急性炎症的早期(6-24小时):中性粒细胞
24-48小时:单核细胞浸润
原因:(1)寿命;(2)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3)致炎因子
b 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中性粒细胞2-4天
c 病毒感染:淋巴细胞
d 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嗜酸性粒细胞
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着化学刺激物作定向移动
a 趋化因子:具有特异性,并可激活白细胞的炎性介质
外源性:细菌产物
内源性:补体成分 C5a;白细胞三烯:LTB4;细胞因子:IL-8,TNF
b 白细胞表面有趋化因子的特异受体
白细胞在局部的作用
a 吞噬作用: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吞噬过程包括:识别和附着、吞入、杀伤和降解。在识别和附着过程中可以起到调理素作用的物质:免疫球蛋白IgG的Fc段,补体C3b及其稳定性C3bi,集结素。可以降低细菌毒性的蛋白:嗜酸性粒细胞颗粒中的特异性乳铁蛋白和存在于嗜酸性粒细胞中的主要碱性蛋白。
b 免疫作用:发挥此作用的细胞是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c 组织损伤作用
2、慢性炎症的特点:持续几周或几月,可发生在急性炎症之后或潜隐逐渐发生。
二、炎症的结局
(一)痊愈
1、完全愈复
2、不完全愈复
(二)迁延为慢性炎症
(三)蔓延扩散
1、局部蔓延
2、淋巴道蔓延
3、血行蔓延:
(1)菌血症(becteremia);细菌从局部病灶入血,并从血中查到细菌。
(2)毒血症(toxemia);细菌毒素吸收入血,机体有明显中毒症状。
(3)败血症(septicemia);致病力强的细菌入血后,在大量繁殖的同时产生毒素,机体有明显中毒症状。
(4)脓毒败血症(pyemia):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败血症。
第四节 炎症的类型
一、炎症的一般分类原则:概括的分为变质性炎、渗出性炎和增生性炎。
二、变质性炎:以变质变化为主的炎症,渗出和增生改变较轻微,多见于急性炎症。
1、部位:肝、肾、心和脑等实质性器官。
2、疾病举例:急性重型肝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三、渗出性炎:以浆液、纤维蛋白原和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的炎症,多为急性炎症。
(一)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其特征。
1、部位:发生于粘膜--浆液性卡他性炎
浆膜--体腔积液
疏松结缔组织--局部炎性水肿
风湿性关节炎:关节腔积液-浆液性炎
2、对机体的影响
(二)纤维素性炎:以纤维蛋白原渗出为主,继而形成纤维素。HE切片中纤维素呈红染交织的网状、条状或颗粒状。
1、部位:发生于粘膜--假膜性炎-细菌性痢疾、白喉
浆膜--如“绒毛心”
肺组织--见于大叶性肺炎
2、对机体的影响
(三)化脓性炎:以嗜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并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点。可见于化脓性阑尾炎,流行性脑膜炎。
1、表面化脓和积脓(empyema)
2、蜂窝织炎(phlegmonous inflammation):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常发生于皮肤、肌肉和阑尾。主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3、脓肿(abscess):指局限性化脓性炎,可发生于皮下和内脏。主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
4、出血性炎(hemorrhagic inflammation)
上述各型炎症可单独发生,亦可合并存在。
四、增生性炎
(一)一般性增生性炎:基本病理变化
增生:成纤维细胞、小血管、实质细胞
以单核淋巴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组织坏死和组织修复同时存在
(二)肉芽肿性炎(granulomatous inflammation):以肉芽肿形成为其特点,多为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机制是H2O2产生障碍
1、肉芽肿的定义:由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呈限局性浸润和增生所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基本成分:巨噬细胞 可增生,并转变成特殊形态的细胞:类上皮细胞,伤寒细胞,Aschoff细胞
多核巨细胞 由巨噬细胞增生融合而来,如异物巨细胞,Langhans巨细胞
2、常见病因
3、肉芽肿的形成条件和组成
(1)异物性肉芽肿
(2)感染性肉芽肿:细菌:结核杆菌-结核病,麻风杆菌-麻风,革兰氏阴性杆菌-猫抓病
螺旋体等。
4、肉芽肿性炎病理变化:
以结核结节为例:中央--干酪样坏死
周围--放射状排列的上皮细胞
可见郎罕氏巨细胞
外围--淋巴细胞、纤维结缔组织
第五节 影响炎症过程的因素
一、致病因子的因素
二、全身性因素:
1、免疫状态
2、营养状态
3、内分泌状态
三、局部因素:
1、局部的血液循环状态
2、炎症渗出物和异物是否被清除或通引流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