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免生抢了考研生的机会?详解研究生招生的N个误区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895发表于2020-09-11

[摘要] 更多考研备考咨询、资料及备考干货等可持续关注考试点官网或进入21考研交流群:110338713

2021年研究生推免工作刚刚开始,在研究生报考再掀高峰的背景下,推免政策就成了舆论的热点。著名媒体中国新闻周刊与业界专业的媒体“青塔”都采写了相关的文章,对于推免政策的合理性、公平公正性都提出了一些质疑。其中很多判断显然是错误的,但错误可能来自不熟悉了解,误解。

看来有必要系统介绍一下推免政策与相关问题。

推免政策是研究生招生政策中对于部分优秀考生,免除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可以直接参加学校复试的一种招生制度。因此,也有人称为“保研”。这一招生政策有着很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完善并制度化。在我个人看来,研究生推免政策是几十年来最成功的招生考试改革之一,全面体现了不惟分数,综合评价的改革精神。根据中国教育在线对老师的调查,超过90%的导师认为推免政策比传统的研究生招生方式要好,而原因,是质量高。

我们首先需要对这个政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基于大学成绩评价基础上的推免生制度,不是保送。

优秀高校才可能获得推免资格,获得推免名额多少,和学校办学质量水平直接相关。

教育部通过一定的程序,确定了366高校有推免资格(双一流高校全部入围),而各学校获得的推免指标,基本上和学校的质量层次相关,比如清华北大比例就高很多,应届毕业生接近50%可获得推免资格,一般985高校大约也在10-30%之间。211高校会低一些,其次就是双非高校了。当然,这只是一个大概,有一些优秀的211高校可能会比985高校拿到的推免比例高不少。学科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比如清华北大虽然比例高,但在分配上,学科之间是不对称的,理工科专业基本都可以达到50%,甚至更高,但一般文科会少,往往只有30%多。

3年大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获得推免资格。

学校会根据自己所分配的推免资格数量,制定一个自己的推免尺子,或者说规则。而这个资格的获得,核心就是大学3年的成绩。比如一位985高校的学生就告诉我,在他们学校获得推免资格,需要在三年中成绩在专业前20%,另外还有一些其他要求,比如有重要科研成果,发表了重要论文,但成绩是硬标准。

对于一些双非高校,可能需要至少保持在前5%,甚至是2%。

想在985,或者211等学霸云集的高校,三年成绩保持前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成绩比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成绩评价更为全面,真实。对这些学生免去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笔试,显然非常合理。

有效范围的公示,是对公平公正的最大保护。

这些资格获得后,就需要在班级、所在院系公示。注意这个过程,这种公示是典型的有效范围的公示,监督意义更大。因为不是你的机会就是我的机会,因此同学之间的监督非常透明,备受考验。当然,这些还需要登录教育部相关系统,最后脱敏后全部公示。

推免资格的公示,尤其是有效范围的公示,是确保推免政策公平公正的重要环节,也是这一政策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有人可能会质疑了,比如西南交大今年的丑闻。注意,这个个案的发生,是因为有教务处负责人配合篡改了成绩,事实上,最后也是被同学揭发的,恰恰说明这个规则是可以有效保障的。

报考学校还将进行笔试与面试等复试考核,最后才能确定是否录取。

随后,这些获得推免资格的考生就和常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学生一样了。

他们需要根据招生学校的要求报名,填写相关申请资料。最后学校会组织笔试、面试,确定是否录取。换句话说,获得推免资格的同学,未必最后能如愿考上研究生。比如你所报学校太高,太热,被刷下来是正常的。那么这时,这个指标就作废了,不过你还可以继续报名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

有一些著名高校为了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往往会在寒假、暑假举办相关的冬令营、夏令营,对一些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察,观察了解你的各方面能力,态度等等,包括实验操作等等,优中选优,一些同学可能往往在貌似一些小事情上栽了跟头。一位导师曾经讲过,某著名985高校的学生,最后就是因为过于独,最后只好放弃了:我们的项目是一个大集体,必须有基本协作精神。

推免生质量为什么普遍高于统一招考学生?不惟分数综合评价。

中国教育在线曾做过调查,超过90%的导师力挺推免生,而理由只有一个:质量高。这是推免生制度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

北大教育学院的沈文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是这样解释的:这些学生在高考环节已经经过严格筛选,大学期间又在相对更好的平台中受到学术训练,本科学业成绩能够反映他们的基本素质。

我觉得这个解释可能还是简单了,甚至表面化了。其实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招考制度的整体设计:基于成绩基础上的综合评价。

成绩是基础,没有优秀的成绩是无法获得入围资格的,这个成绩是大学3年的成绩,也就是GPA(平均学分绩点),然后进行多元的综合评价,包括面对面的交流考察。这个做法,非常类似于英美高校研究生的做法。你在大学的成绩是决定性的,GRE(大学学业水平测试,其职能更接近我们的研究生考试)只是一个成绩佐证,以证明你绩点的含金量。然后学校与教授对你进行全面评估,包括面试后,再决定是否录取。

不仅是不惟分数,而且在推免这个制度设计中,把成绩评价换成了大学3年的成绩,不简单是一次研究生招生考试。而这个成绩评价,显然比一次性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更全面准确。

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本身,不仅是一次性的,也只是一个基础知识的考核与考察,难以全面反映考生的专业水平与能力。正因为此,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中,从来都不是像高考一样简单按分数录取,而是必须有复试,即学校的再次的笔试与面试,等于两次考核。每年全国研究生考试结束,我们会划定一个基础线,所谓国家线,而这个线上的人数是远远大于所需要招生的人数,这些年,很多高校就是倍数复试,即需要招100个人,可能入围复试的就是200人,少一点也是150人。

对于只要推免生的质疑,某985高校一个著名教授激动地反驳说:我是有数据的,做了5年的对比的,最后我拿数据说话,彻底说服学校,我们这个专业现在全都是推免生。关键是天资与研究能力,基本不在一个层面上,你用一下就知道了。考试上来的同学,相当一部分很明显并不适合做研究,你能感到4年他们核心就是准备了这个研究生考试,在专业的素养上差距悬殊,你能想象有些人都不会基础的实验吗?不是学校没有,不做,而是不考。

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在山东、河南等省,存在很多这类地方上的考研模范高校。从进校那一天起,这些孩子不是按专业分,而是未来职业发展分类安排,比如是考研,还是公务员,或者出国等等来分,完全进入另外一场4年的大学“应试教育”。

推免生制度是否有违公平?

研究生与本科生定位完全不同,不可能按本科生的招生逻辑招收研究生。

推免生制度是否公平?我的答案是肯定的,否则全国高校的导师不是傻子,会第一个出来反对。这个制度本身流程管控上是没有原则问题的,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这里重点谈另外一个意义上的公平问题。

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指责研究生推免生制度不公平,呼吁全部按分数录取,认为这样最公平,一些人也反驳说,既然推免生更优秀,为什么还怕考试竞争?一起考一下不就是了吗?

这些说法表面上非常有迷惑性,我们有必要给大家讲清楚一个专业问题。

北大著名学者卢晓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研究生而言,其公平性内涵和我们一般讨论的本科生录取的公平性有巨大差异。研究生教育的公平性,更多体现在给予有潜力的学生充分的发展机会,使得他们未来能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与其天分和抱负相匹配的贡献,这才是研究生教育公平的核心。

这个解释可能太学术了,但说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本科生与研究生是两回事情,本科生招生与研究生招生也是两回事情,不适合,也无法用本科生招生办法来招收研究生,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一直是双重筛选制度。

即便是上个世纪基本完全是看分数上大学的年代,研究生招生考试也一直是全国笔试+复试模式,必须加入导师的判断,从来都不是简单依据全国性考试分数录取的,原因就在于此。研究生需要解决未知的问题,是与导师同学一起生产知识,不简单是学习了。因此,需要把有研究能力与意愿的人筛选出来,必须加入教授广泛参与的复试面试,以精准把握。2020年遭遇疫情,但研究生招生复试仍然坚持保留下来,目的也在于此,研究生招生是不能仅靠一个考试决定的。美国这类国家则更简单,核心是教授说了算,学校只管合规性。

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考得好,只能说明基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并不等于适合做研究,这是我们务必需要明白的。

是否应该继续扩大推免资格学校?

目前具有推免资格学校仅有366所,包含了所有140所双一流高校,一些声音呼吁进一步扩大推免生资格学校,以最大程度体现公平。

理论上,既然推免生招生模式是成功的,也广泛受到高校与研究生导师的欢迎,为什么不进一步扩大资格范围?据我所知,教育部相关部门制定了申请准入制度的。

我个人支持在制度化下,有序推进这个资格学校名单的扩大。但这一做法的前提,是推免生比例的提高,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首先要社会各界达成统一共识,否则极易被误解为有违公平。

另外一方面,在积极推进推免生制度的同时,这个名单的扩大也需要谨慎。目前普通高校2740所,其中本科高校1200多所,65%都是大扩招之后的产物,也就是说历史不足20年,或者刚刚20年。教育是讲究沉淀的,像南方科技大学这类历史短但发展很快的学校毕竟是少数,在这种录取方式的改革上,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用高校自己的成绩评价替换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成绩,对于一些层次过低的学校,还是需要谨慎的。

关于推免生制度的N个误解,推免生挤占了一般招考生的机会吗?

毋庸讳言,自从推免政策推出以来,推免生总人数一直在增长,背后的原因,是学校的要求,是学校对这一招生制度的认可。相关部门并没有提供推免生的总量,但据我了解,这些年推免生总量虽然持续增长,但实际占总的招生量的比例却在下降,近年基本维持在12-14%之间。前些年,这一比例最高曾达到15%左右,从这个角度来说,推免的占比是在下降,而不是增长。也就是说,2020年绝大部分招生,也就是80多万人还是走常规意义上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渠道。

如果从绝对机会上讲,显然并没有挤占一般人通过招考的机会,从绝对量上来说,这种机会是在持续扩大。

著名大学都是推免生吗?错误,最多只能是50%

同样,因为推免生质量大幅高于一般招生渠道,受到学校与导师的喜爱。在一些高校,部分专业出现了全部来自推免生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今年全部只招推免生,其实厦门大学新闻系早就这么做了,北大教育学院早年也曾全部来自推免生。一些学校根据某些学科特点,采取了全部招收推免生的政策。

但是,部分专业只招推免生,并不等于全部专业都是推免生,这是有根本区别的,一些媒体刻意误导成著名高校全部研究生都是推免生,形成误导。正是担心一些受追捧的高校全部来自推免生,影响到招生渠道的多元与公平公正,教育部特别划了一道红线,最多不能超过50%,即推免生在该校招生总量中的占比不能超过50%。近年一些少数著名高校,成为推免生热捧的焦点,均逼近了这一界限,但是不可能超越这一红线的。因为一旦超过,相关管理系统是无法通过的。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媒体统计说某高校推免生达到51%或者52%,实际是数据来源错误导致的统计错误,并非真的超过了。

著名高校推免生比例多,错了吗?

目前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是366所,推免生的分配逻辑大概是按学校水平分配的,比如清华北大领衔双一流高校,占据主要位置,其次才是一流学科高校,再其次才是双非学校,逐渐降低。

根据媒体统计,北大清华大致的推免资格基本占到了50%。到了最后的一些学校,推免资格占比可能只有个位数了,的确差距悬殊。

对于这一分配规则,有人质疑,认为不公平,认为没有给更多学校机会。那么我们应该按什么逻辑,难道是给清华北大少一些,给双非高校多一些吗?

其实这一规则的制定背后是高校的严重分层。

目前的高考招生中,考试越来越水平化,甚至固化,发挥失常是很困难的。在录取上,又搞平行志愿,也就是说你从高分学校掉到低分学校基本是没有可能的。在这一大背景下,海量的招生数量下,高校生源质量严重分层。因此,按学校层次划分推免资格占比,是正确的,也是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