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干货| 2019年考研政治形势政策时政总结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857发表于2018-10-25

[摘要] 2019年时政要点大总结

(一)国内热点时政


1】关于宪法修改:中共十九届二中全会+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


一、十九届二中全会关于修改宪法的建议解读


1.现行宪法的地位和作用:【背】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在我们党治国理政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力坚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有力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有力促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程,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2.现行宪法的显著优势:


实践证明,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充分体现人民共同意志、充分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充分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好宪法,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证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保障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治保障。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的前提,也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抓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关键环节,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我们党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明确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把实施宪法摆在全面依法治国的突出位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工作,为保证宪法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和制度保障。


4.历次宪法修改历程:


我国宪法必须随着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发展。这是我国宪法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一条基本规律。从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诞生至今,我国宪法一直处在探索实践和不断完善过程中。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后,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发展,分别于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进行了4次修改。实践表明,我国宪法是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实践探索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时代进步、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而不断完善。


5.此次宪法修改的背景和原因:【背】


由宪法及时确认党和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以更好发挥宪法的规范、引领、推动、保障作用,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根据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形势新任务,有必要对我国宪法作出适当的修改。自2004年修改宪法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又有了许多重要发展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确定了新的奋斗目标。为更好发挥宪法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大作用,需要对宪法作出适当修改,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


6.此次修改宪法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背】


宪法修改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这次宪法修改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十九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国家根本法,体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新要求,在总体保持我国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的基础上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宪法保障。


7.此次宪法修改贯彻的原则:


这次宪法修改必须贯彻以下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格依法按程序进行;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凝聚共识,确保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坚持对宪法作部分修改、不作大改的原则,做到既顺应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要求,又遵循宪法法律发展规律,保持宪法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


全会认为,宪法修改关系全局,影响广泛而深远。要贯彻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注重从政治上、大局上、战略上分析问题,注重从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要求上思考问题,维护宪法权威性。


8.此次宪法修改中体现的新的重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优势,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激励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具有重大引领意义。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促进人类和平发展的崇高事业具有重大意义。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要依法建立党统一领导的反腐败工作机构,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国家监察体系,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宪法是国家各项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充实宪法的重大制度规定,对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重要作用。


9.宪法实施的重要意义:


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要以这次宪法修改为契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把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2018311日 ,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第三次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于2018311日通过,正式公布施行。


【考点链接】——《思修法基》宪法的地位和基本原则【背】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宪法统帅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由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1)党的领导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保障。(2)人民主权原则。(3)人权保障原则。(4)法治原则。法治就是按照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规范行为,是对人治的否定。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同时国家的法律法规也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要推进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一切违法行为都应受到法律的追究,法律面前人人平等。(5)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集中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


三、宪法宣誓制度


20183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全票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随后,习近平进行了宪法宣誓。现场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见证这一神圣时刻。习近平左手抚按宪法,右手举拳,庄严宣誓。“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考点链接】——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依宪执政


宪法实施和依宪治国的重大意义


我国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通过科学民主程序形成的根本大法,是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的根本活动准则。加强宪法实施,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责任和历史使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根本任务、国家权力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加强宪法实施,才能巩固和发展国家根本制度,完成根本任务,保证国家权力依法规范运行,并使公民基本权利切实得以实现,公民义务切实得到履行。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使党的领导的正当性和合法性毋庸置疑。加强宪法实施,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领导核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加强宪法实施,坚持依宪治国和以宪执政,要注意与西方国家宪政划清界限。西方国家实行的宪政,是建立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法律制度基础上的,是根据西方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确立和不断发展的,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行多党制,主要表现为多党竞争,轮流执政;二是实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三是实行议会民主,主要表现为两院制;四是实行军队国家化;五是强调司法独立,等等。这种宪法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决不允许把我国的宪法实施与西方国家的宪政混为一谈。


2】关于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共十九届三中全会


解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


一、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


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党和国家机构建设和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进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前,面对新时代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同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


我们党要更好领导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背】总之,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四个必然要求)


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正确改革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统领,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改革机构设置,优化职能配置,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


(四大目标)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目标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装力量体系,联系广泛、服务群众的群团工作体系,推动人大、政府、政协、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既要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针对突出矛盾,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从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上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又要着眼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注重解决事关长远的体制机制问题,打基础、立支柱、定架构,为形成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有利条件。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要遵循以下原则。(四大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根本保证。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坚持优化协同高效。优化就是要科学合理、权责一致,协同就是要有统有分、有主有次,高效就是要履职到位、流程通畅。


4.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必须坚持改革和法治相统一、相促进,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三、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加强党对各领域各方面工作领导,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首要任务。要优化党的组织机构,确保党的领导全覆盖,确保党的领导更加坚强有力。


1.建立健全党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


2.强化党的组织在同级组织中的领导地位。


3.更好发挥党的职能部门作用。


4.统筹设置党政机构。


5.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深化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推进纪检工作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机关监督、党的纪律检查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完善巡视巡察工作,增强以党内监督为主、其他监督相贯通的监察合力。


四、优化政府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


【背】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要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调整优化政府机构职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合理配置宏观管理部门职能。(1)强化经济监测预测预警能力。(2)加强和优化政府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职能。(3)加强和优化政府法治职能,推进法治政府建设。(4)加强和优化政府财税职能。(5)加强和优化金融管理职能。(6)加强、优化、转变政府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7)加强和优化政府“三农”工作职能,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8)加强和优化政府对外经济、出入境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职能,推动落实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2.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保障各类市场主体机会平等、权利平等、规则平等,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3.完善市场监管和执法体制。


4.改革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体制。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保障。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


5.完善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推进城乡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统一。加强和优化政府在社会保障、教育文化、法律服务、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职能,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6.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7.提高行政效率。


五、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


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要统筹设置相关机构和配置相近职能,理顺和优化党的部门、国家机关、群团组织、事业单位的职责,推进跨军地改革,增强党的领导力,提高政府执行力,激发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活力,增强人民军队战斗力,使各类机构有机衔接、相互协调。


1.完善党政机构布局。


2.深化人大、政协和司法机构改革。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要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人大对预算决算、国有资产管理等的监督职能,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更好发挥其职能作用。


2)推进人民政协履职能力建设,加强人民政协民主监督,优化政协专门委员会设置,更好发挥其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


3)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全面落实司法责任制,提高司法公信力,更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3.深化群团组织改革。


4.推进社会组织改革。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克服社会组织行政化倾向。依法加强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监管,推动社会组织规范自律,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5.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6.深化跨军地改革。


六、合理设置地方机构


1.确保集中统一领导。


2.赋予省级及以下机构更多自主权。


3.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


4.规范垂直管理体制和地方分级管理体制。


3】中共中央印发《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解读及大纲考点链接


一、改革内容包括8个方面:


1.深化党中央机构改革——形成党的领导全覆盖


2.深化全国人大机构改革——根本政治制度(政体);一府、一委、两院


3.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新组建、优化各部委


4.深化全国政协机构改革——新型政党制度


5.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


6.深化跨军地改革——军民融合


7.深化群团组织改革


8.深化地方机构改革——有利于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二、【深化国务院机构(政府机构)改革】重要内容解读


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要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坚决破除制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保护职能,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机构职能优化和调整,构建起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1.组建自然资源部。


2.组建生态环境部。


【考点链接】—— 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1)推进绿色发展。


2)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3)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4)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3.组建农业农村部。


【考点链接】—— 十九大关于三农问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4.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考点链接】—— 十九大关于文化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1)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


5)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5.组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考点链接】—— 十九大关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2)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4)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5)实施健康中国战略。(6)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7)有效维护国家安全。


6.组建应急管理部。


【考点链接】—— 总体国家安全观


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必须既重视外部安全,又重视内部安全;既重视国土安全,又重视国民安全;既重视传统安全,又重视非传统安全;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


7.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考点链接】——十九大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8.组建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考点链接】—— 关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市场经济本质上就是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经济。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大改革力度,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让企业和个人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政府着力提高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的水平,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要讲辩证法、两点论,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要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凡属市场能发挥作用的,政府要简政放权,要松绑支持,不要去干预;凡属市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的,政府应当主动补位,该管的要坚决管,管到位,管出水平。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切实把市场和政府的优势都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色和优势,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


4】全国两会——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含9个“新词”解析)


一、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特别在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方面取得扎实进展,引导和稳定预期,加强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综合分析国内外形势,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世界经济有望继续复苏,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很多,主要经济体政策调整及其外溢效应带来变数,保护主义加剧,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还有很多坡要爬、坎要过,需要应对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


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新词1解析: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把这一指标作为预期目标,“以更全面反映就业状况,更好体现共享发展要求”。城镇调查失业率包括了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等城镇常住人口,登记失业率只包括户籍群体,城镇调查失业率的范围更大,把这一指标作为预期目标,意味着政府在就业方面自我加码。】5.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4.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稳中向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各类风险有序有效防控。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


做好今年工作,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稳和进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注重以下几点。一是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大改革开放力度。三是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


二、对2018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一)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大力简政减税减费,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1.发展壮大新动能。发展壮大新动能。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新词2解析: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最近两三年迎来快速发展,可以用于产业经济,也可用在改善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2.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新词3解析:“品质革命”就要以客户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倒逼中国制造全面升级】


3.继续破除无效供给。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


4.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的也要力争做到“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新词4解析:“最多跑一次”改革已经在浙江进行试点。中央建议向全国复制推广】


5.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全年再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促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全年要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不合理的坚决取消,过高的坚决降下来,让企业轻装上阵、聚力发展。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把握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新词5解析:产学研创新三结合】,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


2.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3.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打造“双创”升级版【新词67解析:要支持企业、院所、高校建立专业化众创空间,推动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大中小企业双创融通发展】。一定能跑出中国创新“加速度”。【新词7


(三)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重要契机,推动改革取得新突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


2.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破除各种隐性壁垒,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


3.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要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为基本导向,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用有力的产权保护、顺畅的要素流动,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4.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5.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6.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制度。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协调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改革,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下大力气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题。深入推进教育、文化、体育等改革,充分释放社会领域巨大发展潜力。


7.健全生态文明体制。


(四)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要围绕完成年度攻坚任务,明确各方责任,强化政策保障,把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五)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依靠改革创新壮大乡村发展新动能。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


3.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六)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把各地比较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1.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改革发展的支持。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出台实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内地同香港、澳门互利合作。制定西部大开发新的指导意见,落实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举措,继续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壮大海洋经济,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2.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人,要加强精细化服务、人性化管理,使人人都有公平发展机会,让居民生活得方便、舒心。


(七)积极扩大消费和促进有效投资。顺应居民需求新变化扩大消费,着眼调结构增加投资,形成供给结构优化和总需求适度扩大的良性循环。


1.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2.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八)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1.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落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


2.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新词89解析:扩大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新词9


3.巩固外贸稳中向好势头。


4.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坚定不移推进经济全球化,维护自由贸易,愿同有关方推动多边贸易谈判进程,早日结束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加快亚太自贸区和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中国主张通过平等协商解决贸易争端,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决捍卫自身合法权益。


(九)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要在发展基础上多办利民实事、多解民生难事,兜牢民生底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5】中央外事工作会议


1.指导思想


我国对外工作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为指导,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积极参与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打造更加完善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努力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创造有利条件、作出应有贡献。


2.五年多来我国外交工作取得的成就和经验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我国对外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波澜壮阔,开创性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经历了许多风险考验,打赢了不少大仗硬仗,办成了不少大事难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实践中,我们积累了有益经验和深刻体会,对外工作要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战略自信和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战略谋划和全球布局,坚持捍卫国家核心和重大利益,坚持合作共赢和义利相兼,坚持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


习近平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工作上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10个方面:


1)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2)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3)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


5)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6)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


7)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


8)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9)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10)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良好外部条件。


4.正确把握国际形势的根本观点和方法论


习近平指出,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背】


1)所谓正确历史观,就是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


2)所谓正确大局观,就是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


3)所谓正确角色观,就是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我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我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我国对外方针政策。


5.当前世界转型过渡期新的国际形势背景下做好外交工作的根本遵循


【背】当前,我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者同步交织、相互激荡。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外工作具备很多国际有利条件。


1)既要把握世界多极化加速推进的大势,又要重视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的态势。


2)既要把握经济全球化持续发展的大势,又要重视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的动向。


3)既要把握国际环境总体稳定的大势,又要重视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的局面。


4)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


6.未来五年做好外交工作的总体思路


习近平指出,对外工作要根据党中央统一部署,加强谋篇布局,突出工作重点,抓好工作。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重要节点,推动对外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未来5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开篇,其中有一系列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活动。对外工作要以此为坐标,通盘考虑,梯次推进,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


1)要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2)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实走深、行稳致远,推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


3)要运筹好大国关系,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


4)要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周边环境更加友好、更加有利。


5)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推动形成携手共进、共同发展新局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要深入推动中国同世界深入交流、互学互鉴。


习近平强调,外交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党中央。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令行禁止、步调统一。对外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党、政府、人大、政协、军队、地方、民间等要强化统筹协调,各有侧重,相互配合,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确保党中央对外方针政策和战略部署落到实处。


(二)国际热点时政


1】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


本届年会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各方期待。


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和为世界做出的贡献【背】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海南发展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历史见证。


1978年,在邓小平先生倡导下,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


1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2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上下求索、锐意进取,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人民坚持立足国情、放眼世界,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3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与时俱进、一往无前,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勇于自我革命、自我革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革除阻碍发展的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充分显示了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


4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改革开放是中国和世界共同发展进步的伟大历程。中国人民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今天,中国人民完全可以自豪地说,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


2.认清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1)当今世界发展存在的复杂困境【背】


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提出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仍然生活在战争和冲突的阴影之下,很多老人、妇女、儿童依然饱受饥饿和贫穷的折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依然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着新的重大抉择。


2)当今亚洲和世界的大势和潮流


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时代之问)我认为,回答这些时代之问,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善于拨云见日,把握历史规律,认清世界大势。


第一,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和平与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愈发陈旧落伍,妄自尊大或独善其身只能四处碰壁。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


第二,当今世界,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世界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推进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成为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三,当今世界,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


3.走出世界困境,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背】


从顺应历史潮流、增进人类福祉出发,我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并同有关各方多次深入交换意见。我高兴地看到,这一倡议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欢迎和认同,并被写进了联合国重要文件。我希望,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携手前行,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1)核心词:平等、和平。面向未来,我们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不搞唯我独尊、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不搞以邻为壑、恃强凌弱的强权霸道,妥善管控矛盾分歧,努力实现持久和平。


2)核心词:安全、安宁。面向未来,我们要对话协商、共担责任,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理念,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深化双边和多边协作,促进不同安全机制间协调包容、互补合作,不这边搭台、那边拆台,实现普遍安全和共同安全。


3)核心词:合作、共赢。开放面向未来,我们要同舟共济、合作共赢,坚持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多边框架内合作,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同打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4)核心词:包容、交流。面向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5)核心词:生态、环境。面向未来,我们要敬畏自然、珍爱地球,树立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尊崇、顺应、保护自然生态,加强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领域交流合作,共享经验、共迎挑战,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


4.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新作为


去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制定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掀开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篇章,开启了加强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


在新时代,(1)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2)中国人民将继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坚定不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3)中国人民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探索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


4)中国人民将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坚定支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无论中国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威胁谁,都不会颠覆现行国际体系,都不会谋求建立势力范围。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5.中国在扩大开放方面的重大举措


综合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实践证明,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同时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在扩大开放方面,中国将采取以下重大举措。【背】


第一,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


第二,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四,主动扩大进口。内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中国不以追求贸易顺差为目标,真诚希望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今年,我们将相当幅度降低汽车进口关税,同时降低部分其他产品进口关税,努力增加人民群众需求比较集中的特色优势产品进口,加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定》进程。我们希望发达国家对正常合理的高技术产品贸易停止人为设限,放宽对华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今年11月,我们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我想强调的是,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将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努力让开放成果及早惠及中国企业和人民,及早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我相信,经过努力,中国金融业竞争力将明显提升,资本市场将持续健康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将加快推进,中国市场环境将大大改善,知识产权将得到有力保护,中国对外开放一定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


5年前,我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5年来,已经有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中国不打地缘博弈小算盘,不搞封闭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驾于人的强买强卖。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建设是全新的事物,在合作中有些不同意见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各方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就一定能增进合作、化解分歧,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2】上合组织青岛峰会


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


1.成员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20157月加入)、印度(20157月加入)。


2.观察员国:伊朗、阿富汗、蒙古、白俄罗斯


3.对话伙伴国:斯里兰卡、土耳其、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柬埔寨和尼泊尔


4.客人:土库曼斯坦、独联体、东盟


二、上海精神


"上海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三、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解读


主题:弘扬“上海精神” 构建命运共同体


1.上海合作组织17年来取得的成就及成功的原因


17年来,我们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遵循,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


  今天,上海合作组织是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合作组织,成员国的经济和人口总量分别约占全球的20%40%。上海合作组织拥有4个观察员国、6个对话伙伴,并同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上海合作组织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强劲合作动力,根本原因在于它创造性地提出并始终践行“上海精神”,主张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超越了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得到国际社会日益广泛的认同。


2.当今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以及中国观点


  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背】


  (1)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


  (3)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4)尽管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论调不时沉渣泛起,但文明多样性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


  当前,世界发展既充满希望,也面临挑战,我们的未来无比光明,但前方的道路不会平坦。我们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背】


  (1)提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观,实现各国经济社会协同进步,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问题,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共同繁荣。


  (2)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摒弃冷战思维、集团对抗,反对以牺牲别国安全换取自身绝对安全的做法,实现普遍安全。


  (3)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4)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5)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3.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的建议


  “上海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此,我愿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凝聚团结互信的强大力量。


  第二,筑牢和平安全的共同基础。我们要积极落实打击“三股势力”20192021年合作纲要,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强化防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要发挥“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联络组”作用,促进阿富汗和平重建进程。未来3年,中方愿利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等平台,为各方培训2000名执法人员,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第三,打造共同发展繁荣的强劲引擎。我们要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地区贸易便利化进程,加紧落实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等合作文件。中国欢迎各方积极参与今年11月将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第四,拉紧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


  第五,共同拓展国际合作的伙伴网络。


四、习近平主持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小范围会谈 就上合组织发展提出四点建议


  习近平就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提出4点建议。


  第一,弘扬“上海精神”,加强团结协作。我们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要深化团结互信,加大相互支持,把扩员带来的潜力和机遇转化为更多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


  第二,推进安全合作,携手应对挑战。我们要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有效打击“三股势力”,切实维护地区和平、安全、稳定。


  第三,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我们要在产业协调、市场融合、技术交流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要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产业园区、科技创新等领域交流合作,分享欧亚大陆巨大发展机遇。要发出支持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共同声音,维护全球多边贸易体制。


  第四,发挥积极影响,展现国际担当。我们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要坚持政治外交解决热点问题。


3】习近平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


主题:携手共命运 同心促发展


  我要特别提到的是,自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合作论坛相继增加了冈比亚、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布基纳法索3名新成员。


一、走好中非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历史有其规律和逻辑。中非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


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


1)中国在合作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同12亿多非洲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尊重非洲、热爱非洲、支持非洲,坚持做到“五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国希望各国都能在处理非洲事务时做到这“五不”。中国永远是非洲的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任何人都不能破坏中非人民的大团结!


2)中国在合作中坚持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中国相信中非合作的必由之路就是发挥各自优势,把中国发展同助力非洲发展紧密结合,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中国主张多予少取、先予后取、只予不取,张开怀抱欢迎非洲搭乘中国发展快车。任何人都不能阻挡中非人民振兴的步伐!


3)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发展为民、务实高效。中国坚持把中非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为中非人民福祉而推进合作,让合作成果惠及中非人民。凡是答应非洲兄弟的事,就会尽心尽力办好。面对新形势新挑战,中国不断完善机制、创新理念、拓展领域,提高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迈向更高水平。中非合作好不好,只有中非人民最有发言权。任何人都不能以想象和臆测否定中非合作的显著成就!


4)中国在合作中坚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国始终认为,非洲实现长治久安、发展振兴,是非洲人民心愿,也是国际社会责任。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一道,支持非洲和平与发展。凡是对非洲有利的事情,我们都欢迎、都支持,全世界都应该尽力做、认真做。任何人都不能阻止和干扰国际社会支持非洲发展的积极行动!


二、当今世界的时代命题和中国的责任担当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崛起,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均衡,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紧相连。


  同时,我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战乱恐袭、饥荒疫情此伏彼现,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复杂交织。


  我们坚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需要国际社会以团结、智慧、勇气,扛起历史责任,解答时代命题,展现时代担当。


1)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中国愿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走出一条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2)面对时代命题,中国愿同国际合作伙伴共建“一带一路”。我们要通过这个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3)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将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支持补强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南方短板,支持汇聚南南合作的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


4)面对时代命题,中国坚定不移坚持对外开放。面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中国坚持走开放融通、合作共赢之路,坚定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把自己囚于自我封闭的孤岛没有前途!


三、构筑中非命运共同体【背】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早已结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第一,携手打造责任共担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第二,携手打造合作共赢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第三,携手打造幸福共享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中非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非合作要给中非人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和实惠。长期以来,中非一直互帮互助、同舟共济,中国将为非洲减贫发展、就业创收、安居乐业作出新的更大的努力。


第四,携手打造文化共兴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第五,携手打造安全共筑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国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等地区组织以非洲方式解决非洲问题,支持非洲落实“消弭枪声的非洲”倡议。中国愿为促进非洲和平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支持非洲国家提升自主维稳维和能力。


第六,携手打造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


四、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中国重点实施“八大行动”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国全面落实约翰内斯堡峰会上确定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一大批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经贸合作区陆续建成或在建设之中,中非和平安全、科教文卫、减贫惠民、民间交往等合作深入推进,中国承诺提供的600亿美元资金支持都已兑现或作出安排。“十大合作计划”给中非人民带来丰硕成果,展现了中非共同的创造力、凝聚力、行动力,将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成功推向新的高度。


中国愿以打造新时代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指引,在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同非洲国家密切配合,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


一是实施产业促进行动。中国决定在华设立中国-非洲经贸博览会。


二是实施设施联通行动。中国决定和非洲联盟启动编制《中非基础设施合作规划》。


三是实施贸易便利行动。中国决定扩大进口非洲商品特别是非资源类产品。


四是实施绿色发展行动。中国决定为非洲实施50个绿色发展和生态环保援助项目。


五是实施能力建设行动。中国决定同非洲加强发展经验交流,支持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方面合作。


六是实施健康卫生行动。中国决定优化升级50个医疗卫生援非项目。


七是实施人文交流行动。中国决定设立中国非洲研究院。


八是实施和平安全行动。中国决定设立中非和平安全合作基金,支持中非开展和平安全和维和维稳合作,继续向非洲联盟提供无偿军事援助。


4】约翰内斯堡“金砖峰会”


一、让美好愿景变为现实——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大范围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晤的主题是“金砖国家在非洲: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共谋包容增长和共同繁荣”,很有现实意义。从18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械化,到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气化,再到20世纪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化,一次次颠覆性的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大解放和生活水平的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


如今,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层出不穷。各国利益和命运紧密相连,深度交融。同时,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南北失衡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还未消除。地缘政治冲突此起彼伏,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愈演愈烈,直接影响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外部环境。


金砖国家要把握历史大势,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巩固“三轮驱动”合作架构(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让第二个“金色十年”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释放经济合作巨大潜力。加强经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是金砖合作的初衷和主线,也是潜力最大、内容最丰富、成果最集中的领域。我们要加强贸易投资、财金、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把合作蛋糕做大做实。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世界贸易组织等框架内,坚定维护基于规则的多边贸易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


我们要坚持创新引领,通过建设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实现发展战略深度对接,在相互砥砺中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第二,坚定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政治安全合作是金砖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内容。我们要继续高举多边主义旗帜,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敦促各方遵守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以对话解争端,以协商化分歧。要充分发挥外长会晤、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常驻联合国代表会晤等机制作用,发出金砖声音,提出金砖方案,共同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第三,深入拓展人文交流合作。


第四,构建紧密伙伴关系网络。金砖机制成立伊始,我们就共同确定了走开放包容之路的正确方向。厦门会晤更确立了“金砖+”合作理念,其要义是在不断强化五国团结协作内核,提升金砖向心力、凝聚力的同时,持续扩大金砖“朋友圈”,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共同发展繁荣。我们要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框架内拓展“金砖+”合作,扩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和发展空间,推动构建广泛伙伴关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顺应时代潮流 实现共同发展——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的讲话


20179月,在各方大力支持下,中国成功主办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五国领导人一致决定深化战略伙伴关系,巩固经贸财金、政治安全、人文交流“三轮驱动”合作架构,确立“金砖+”合作理念,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


  金砖机制的诞生和发展,是世界经济变迁和国际格局演变的产物。在第一个10年里,金砖合作乘势而起,亮点纷呈。五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深化了团结互信,增进了五国人民福祉,拉紧了利益和情感纽带,为世界经济企稳复苏并重回增长之路作出了突出贡献。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未来10年,将是世界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10年。人工智能、大数据、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给全球发展和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要抓住这个重大机遇,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


2.未来10年,将是国际格局和力量对比加速演变的10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按汇率法计算,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的比重接近40%。保持现在的发展速度,10年后将接近世界总量一半。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势不可当,将使全球发展的版图更加全面均衡,使世界和平的基础更为坚实稳固。


3.未来10年,将是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的10年。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前行,地缘政治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武装冲突的阴霾挥之不去。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主义和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要合作还是要对立,要开放还是要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要以邻为壑,国际社会再次来到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全球治理体系的走向,关乎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关乎全世界繁荣稳定。


  金砖国家要顺应历史大势,把握发展机遇,合力克服挑战,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建设性作用。


  第一,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开放经济。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贸易战不可取,因为不会有赢家。经济霸权主义更要不得,因为这将损害国际社会共同利益,最终也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在世界经济经历深刻调整变革之时,只有开放才能使不同国家相互受益、共同繁荣、持久发展,才是各国应当作出的明智选择。金砖国家要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旗帜鲜明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共同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要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帮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


  第二,坚持创新引领,把握发展机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不竭动力。人类曾经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数次飞跃,带来了社会生产力大发展,同时也伴生着蜕变的阵痛。今天,世界再次来到这样一个重要历史节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潮中,除旧布新必然导致产业变革,这个过程是艰难痛苦的。成功跨越蜕变,各国将得到发展新生机、新活力,给人民带来更好生活、更多福祉。


  在新科技带来的新机遇面前,每个国家都有平等发展权利。潮流来了,跟不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我们能够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要抢抓机遇,加大创新投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转换。要全力推进结构性改革,消除一切不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激发创新潜能和市场活力。要树立全球视野,深化国际创新交流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让科技进步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同时,我们要妥善化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对传统产业的冲击,在培育新产业过程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第三,坚持包容普惠,造福各国人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一方面,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同发达国家的南北差距仍很明显。另一方面,在各国内部,也都不同程度存在发展差距。


  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也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我们要加强对非合作,支持非洲发展,努力把金砖国家同非洲合作打造成南南合作的样板。


  第四,坚持多边主义,完善全球治理。良好稳定的外部环境,是所有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更是如此。现行国际秩序并不完美,但只要它以规则为基础,以公平为导向,以共赢为目标,就不能随意被舍弃,更容不得推倒重来。


  金砖国家要坚定奉行多边主义,敦促各方切实遵守共同制定的国际规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大家的事商量着办,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积极参与斡旋解决地缘政治热点问题。要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继续推进全球经济治理改革,提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


  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将牢牢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参与国际创新和技术合作,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努力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创造更大机遇。


  我们将继续敞开大门搞建设。在今年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我宣布了一系列扩大开放新举措,这些举措正在快速落实。我们将继续创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同国际规则对接,增加透明度,坚持依法办事,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我们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鼓励企业间正常技术交流合作,保护所有企业合法知识产权。我们将主动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收支平衡。


  今年11月,中国将在上海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中方坚定支持贸易自由化、主动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重大举措,将为各方进入中国市场搭建新的平台。


  我们将继续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落实2030年议程开辟新空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源于中国,属于世界。我们真诚希望金砖国家、非洲国家、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入共建“一带一路”伙伴网络,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中国是非洲国家天然的好朋友、好兄弟、好伙伴,中非合作是南南合作的典范。今年9月,中方将和非洲国家共同举办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这次峰会将以“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主题,重点是把中非共建“一带一路”、 2030年议程、《2063年议程》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结合起来,在更高质量、更高水平上实现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5】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11月第一时间平台发布)


6】中美贸易摩擦【背】


1.中美贸易摩擦的实质及危害:美国新政府上任以来,片面强调“美国优先”,奉行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霸权主义,不仅损害了中国和其他国家利益,更损害了美国自身国际形象,动摇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根基,最终必将损害美国长远利益。


2.中美关系的意义:中美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且是世界前两位的经济体,两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合作是两国唯一的选择。虽然两国在一些领域仍存在着分歧,但只要增强互信,聚焦合作,管控分歧,相向而行,就一定能造福两国人民,同时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3.中国对待“中美贸易摩擦的立场”:中方对话谈判的大门一直是敞开的。在推动通过对话协商解决有关问题方面,中方展示了充分诚意,开展了大量工作。但对话协商妥善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被美方一再错过。我们希望美方认清形势,保持理性,倾听工商界和普通民众的声音,及早摒弃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通过对话协商的方式同中方解决贸易分歧。同时,我们也希望中美双方间的协商应遵循国际法和国际贸易规则,而不是美国的国内立法;要做到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要体现互谅互让、有取有予的原则。


(三)历史周年纪念


1】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


一、马克思的历史地位(4个身份定位)


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


二、马克思的理论贡献及评价


1.理论贡献


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了《共产党宣言》,一经问世就震动了世界。恩格斯说,《共产党宣言》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


2.科学评价(3个“一生”)


1)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


2)马克思的一生,是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真理而勇攀思想高峰的一生。 


3)马克思的一生,是为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不息战斗的一生。


他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满腔热情、百折不挠推动各国工人运动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和科学评价


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和划时代意义


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有一句名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构成。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然而,最终升华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对所处的时代和世界的深入考察,是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马克思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源于那个时代又超越了那个时代,既是那个时代精神的精华又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4个“理论定位”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社会主义之前,空想社会主义者早已存在,他们怀着悲天悯人的情感,对理想社会有很多美好的设想,但由于没有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因而也就难以真正对社会发展发生作用。马克思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人类指明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途径,为人民指明了实现自由和解放的道路。


2)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


3)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4)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价值——马克思为什么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背】


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1)在马克思亲自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第一国际”等国际工人组织相继创立和发展,在不同时期指导和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联合和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发展起来,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2)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胜利,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极大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尽管世界社会主义在发展中也会出现曲折,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


3)马克思、恩格斯积极支持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进入20世纪后,以列宁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指导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大批获得独立和解放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彻底瓦解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世界各民族平等交往、共同发展展现出光明前景。


今天,马克思主义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依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


四、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


1.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早期影响——中国共产党诞生【背】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凭着坚船利炮野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悲惨境地。


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引起了马克思高度关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马克思撰写了十几篇关于中国的通讯,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真相,为中国人民伸张正义。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进步的贡献,科学预见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出现,甚至为他们心中的新中国取了靓丽的名字——“中华共和国”。


近代以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就成为中国人民的历史任务。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2.中国共产党诞生后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3个“结合起来”;3个“伟大飞跃”;3个“铁一般事实证明”)【背】


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历史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伟大飞跃以铁一般的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实践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实践还证明,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完全正确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是完全正确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完全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指引中国成功走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康庄大道,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正在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


五、我们要学习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什么样的思想?——9大思想


1)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


2)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


3)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4)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5)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6)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7)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8)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9)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六、今天我们党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


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


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我说过,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考点链接:《毛中特》坚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2】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召开后第一时间平台发布)


考点链接:《毛中特》——全面深化改革【背】


知识点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革命”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知识点2: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三十五年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知识点3:坚定不移地全面深化改革


1)意义:全面深化改革,一是顺应当今世界发展大势的必然选择,二是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根本途径,三是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前途命运,关系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


2)原则和方向:第一,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第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第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改革往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增进入民福祉方向前进。第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3)总目标和主要内容: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是一个整体,前一句规定了根本方向,后一句规定了实现路径,我们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方向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第二,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二者相辅相成。


(4) 全面深化改革(六个紧紧围绕):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5)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一是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二是要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四是要处理好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关系。五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知识点4: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大纲新增考点)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1)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2)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3)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5)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6)坚持包容开放,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