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大学毕业后的“间隔年”做了些什么?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166发表于2017-09-30

[摘要] 大学毕业后或求学、工作时间内特意安排了一年的时间作为“间隔年”。

近年来,一些青年在家庭经济支持的条件下,大学毕业后或求学、工作时间内特意安排了一年的时间作为“间隔年”,用于探索世界,重塑自我。随着这一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国门。他们在看世界的同时,他们也在异国感受着中国影响力所带来的自信。

其中,风景宜人、开放打工度假签证的新西兰成了很多人“间隔年”的首选地。

2014年,陈西一毕业就来到新西兰,开始了自己的“间隔年”。前半年里,他先后做过葡萄苗嫁接、摘黑莓、樱桃包装等工作。农场的工作很辛苦,三十多度的高温下持续作业七八个小时,有时甚至还会需要他们进行高空作业。

“当时身边一起干农活的小伙伴很多和我一样,在国内从未务农,甚至连体力活都没怎么做过。”陈西说,身处异国他乡,就算是过去履历再光鲜也发现自己很难在当地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也是世界各国年轻人在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所经历的“间隔年”生活常态。

陈西回忆,当自己结束一天流水线上的工作,伴着落日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却根本无暇欣赏风景,“那一刻会觉得让新西兰闻名于世的自然与悠闲,已经和我完全无关。”

相比陈西,湖南女孩吴丹的经历要幸运得多,而这也得益于中国企业所开发的移动支付方式在国外的普及应用。

2016年,她辞去了写字楼里的白领工作来到新西兰。她的第一站是南岛旅游小镇皇后镇,也是很多中国游客新西兰之旅的必经地。

初来乍到时,正值春节旅行高峰期,街头往来的人群中有一半是中国人,特产店、咖啡店里到处都是中文标志,甚至大部分招聘告示上都写着“会说普通话优先录取”。很快,吴丹就体会到了身为中国人的优势:发出的简历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陆续收到回复,最终她选择了一家机场免税店。

为了贴近中国游客的支付习惯,包括免税店在内的很多新西兰商户开始引进支付宝等移动支付方式,而对不少外国人来说这还是新鲜事。

“习惯用现金的德国小伙伴和习惯用信用卡的美国小伙伴总爱开玩笑,说我的工作就是‘扫一扫’。”吴丹说,每当游客提到“Alipay”,店里的法国、韩国店员都会把客人转交给她。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的这股“中国风”也在影响着新西兰人。据一份当地媒体的调查,有80%的受访新西兰人表示愿意在日常支付中使用手机来支付。

络绎不绝的中国游客、创新便捷的移动支付给吴丹这样的中国年轻人在国外的“间隔年”生活增添了一份自信。“我们有一个交流‘间隔年’经历的群,前辈们说我‘说着普通话,扫着二维码就能旅行、工作两不误’。”

吴丹说,身边很多在国外度过“间隔年”的小伙伴都有同感,中国新经济企业业务在国外的普及应用,让国人出来看世界的心境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