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族大学:只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058发表于2017-09-20

[摘要] 2018年学校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为325人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为310人左右。

1. 2018年计划招收多少名研究生?

唐守嵘:(1)博士研究生:我校2018年预计招收普通计划35人左右;“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 10人左右,具体以国家下达计划为准。

(2)硕士研究生:我校2018年预计招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规模为325人左右,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规模为310人左右,均含“推免生”、“退役大学生士兵计划”和“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在内。具体以教育部下达的计划为准。

2. 2018年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唐守嵘:2018年我校不招收非全日制研究生,所招专业均为全日制。2018年最大的变化是:

(1)化学工程专业学位及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的学制由2年调整为3年。

(2)马克思主义学院伦理学专业及历史文化学院宗教学专业暂停招生。

(3)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格萨尔研究院的中国史专业暂停招生,对应调整为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050104)进行招生。

(4)此外,个别专业的招生方向略有调整,具体查询我校招生专业目录。

3. 初试专业课考试科目是否有调整?

唐守嵘:个别专业的考试科目略有调整,具体查询我校招生专业目录。

4. 请介绍一下学校2017年录取情况。

唐守嵘:2017年实际录取硕士研究生574人(含73名骨干计划,2名退役士兵计划)。其中,学术型308名,专业学位266名。2017年录取博士研究生35人(含5名骨干计划)。

5. 学校近几年的复试分数线情况是怎样的?

唐守嵘:近几年,学校参照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为本校各专业进入复试的分数线。

6. 学校有哪些优势学科和专业?

唐守嵘:西北民族大学是一所优势和特色比较鲜明的多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大学。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学科门类。现有71个本科专业。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1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畜牧学、兽医学、工商管理、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41个硕士招生专业。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社会工作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金融硕士、体育硕士。(2017年9月11日更新,数据来源:学校办公室)

7. 针对研究生,学校有哪些奖助措施?

唐守嵘:国家对所有纳入国家计划的硕士研究生均安排拨款,所有纳入国家计划的研究生都要缴纳学费,国家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同时我校还设有学业奖学金、多识奖学金、优秀研究生奖、优秀毕业研究生奖以及新生学业奖学金等各类单项奖学金(具体请查阅我校研究生处网页,网址:http://cmsx.xbmu.edu.cn/frontIndex.action?siteId=86)。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通过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兼任学校的“三助一辅”岗位(即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等措施获得一定资助。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参加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设立了包括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学术月和研究生学术年会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具体请查阅我校研究生处网页网址:http://cmsx.xbmu.edu.cn/frontIndex.action?siteId=86)。

8. 请谈谈学校的研究生培养特色。

唐守嵘:我校不断完善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建设,强化研究生的系统科研训练,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与前沿性、高水平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形成了以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求知杯”研究生学术论文大赛、研究生暑期学校和学术会议资助项目为主的研究生创新教育特色工作。

学校是一所以文理基础学科为特色及优势的综合性大学,有国家重点学科4个:历史地理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动物学(培育);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个: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有4个ESI全球排名前1%的学科: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农业科学。

9. 考生应该如何合理地选择招生单位和专业?

唐守嵘:从专业角度选择学校,还是从学校的角度选择专业?通常来说,考生在考研报名时,首先会选择好学校,其次会选择差点学校的好专业。

在此我建议考生,在选择招生单位时,要首先选定专业,从专业的角度选择学校。因为研究生教育同本科教育不同,主要侧重于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是向高度专业化的过渡。考生报考时选择的专业可能会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伴随自己终身。以兴趣定专业,对所报考专业是否有基础也是考虑因素之一。有些考生所报考本科所学专业,而有些实力不俗的考生凭着自己对某些学科的兴趣选择跨学科报考,这些都值得提倡。

备考难易程度不同,报考模式、复习备考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是不同的。

一、本专业本校报考。这是考研志愿选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模式,也是成功概率最高的。一般来说,只要专业不错,学校也还可以,多数考生都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报考本校本专业。

二、本专业跨校报考。本专业跨校报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虽然专业不错,但原单位一般,考生想考到一个更好的招生单位去;二是原单位太热门了,考取的把握不大,所以考生选择竞争相对缓和的报考单位。本专业跨校报考备考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虽然专业相同,但不同招生单位的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术科研重点可能差很大;而且招生单位变了,有关的政策、信息也就比较难以及时获得。

三、跨专业本校报考。学校牌子不错,但想换个更好或更喜欢的专业的考生可以选择跨专业本校报考。由于隔行如隔山,跨专业报考有较大的难度,且这种难度和专业之间关联度成反比:原专业和报考专业之间的关联度越小,复习和考试的难度就越大。

四、跨专业跨校报考。对原先的专业和学校都很不满意,决心要开辟全新天地的考生会选择跨专业跨校报考。这种模式备考的工作量和难度最大,不仅面临着大量陌生的专业课程的学习,而且在复习资源、信息渠道等方面均处于不利地位。

10. 您对考生还有哪些建议?

唐守嵘:欢迎广大考生第一志愿报考我校,感受多民族文化氛围,充满自信,认真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