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大校长寄语硕士:博、化、判,为治学“三常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676发表于2017-09-05

[摘要]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在2017级学生硕士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

(2017年9月1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年6月25日,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中国标准动车组被命名为“复兴号”。接下来京沪高铁将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每天将有7对“复兴号”率先按时速350公里奔驰在京沪上。“复兴号”的研发,凝聚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心血,西南交大多个科研团队深度参与其中,其成功背后凝结着交大广大师生的辛勤付出和智慧贡献。

同学们,祝贺你们登上了交大这列承载着中国轨道交通事业复兴发展重任的“高铁”!欢迎你们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来到百年学府西南交通大学,成为一名光荣的交大人!

今天我和大家谈谈如何治学。治学方法多种多样,风格迥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技术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学术软硬件平台,治学方法也处在不断生发和演化中。同时,治学还是一件十分个人化的事,似乎难有普适的方法。然而,悉心总结古今中外历代学人的治学方法和心得,还是可以得出带有规律性和共性的“常”。常者,普遍、一般、长久、不变之谓也。博、化、判,即为治学之“三常”。

一、学之“博”

《礼记·儒行》有云:“儒有博学而不穷”。在座的诸位,你们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硕者,大也;博者,广也。你们要成为名副其实“大而广”的“硕士、博士”,而不仅仅是“窄而深”的“渊士”。当今世界,科技和学术研究呈现出两个鲜明的向度:专业深度细分,交叉融合强化。作为i世代(i Generation)的研究生,理应打下厚实的功底,全面提升综合素质,这既要求诸位对本专业深耕细研,立志成为术有专攻的专才;还要力争成为兼收并蓄、知识广博的通才,避免因为趣味单一、知识面太窄、对专业以外的东西全然不知而产生的“隧道效应”。

二、学之“化”

南宋诗人杨万里讲“学而不化,非学也。”“化”是消化、融(熔)化,将各方面的知识道理融会贯通。学习不能化为己用,便不能称之为卓有成效的学习。《朱子全说》有曰:“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作为学者,切莫走马观花、浅尝辄止,囫囵吞枣、贪多不化。

“化”要在通达、彻悟和笃行上下功夫。

首先要“通”。中医讲,“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周易》倡导“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博而通,才上高度;博而通而雅,则上品流。博学而且通达,就是要把多种碎片化、外在化的知识消化、融化、内化,把互不相干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自己通透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体系。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不是力量。“知识的知识”,即条理化逻辑化结构化的知识,才有力量。要把所读材料反复咀嚼、整理加工综合,抽丝剥茧,条分缕析,做到对书的内容要点烂熟于心如数家珍,对内在联系和精神实质心领神会。华罗庚、刘再复、爱因斯坦等都主张复读精读,切实领会初读时所不能理解或一知半解的东西,穿透书本深入浅出,把书读通读“薄”。

其次要“悟”。在《为政篇》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指的是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治学的思,固然需要摩挲书页,掩卷沉思,切问近思,更要站在问题之外看问题,究其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趣,去领悟感悟,进而觉悟醒悟,乃至大彻大悟。读书不仅要用脑用心去读,还需要用生命去读,用生命去参悟。如此方能体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

第三是“行”。关于行,小言之,就是要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勤动笔头,养成做小卡片、记备忘录、写小论文的习惯。大言之,就是要将学问化作行动,知行合一。治学重在践行笃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惟有笃行,方能得真知。曾国藩云:“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颜习斋亦云:“凡事心中了了,口中说说,笔下写写,而不从身体力行过,全是无用。”实际上,治学于己,不仅是增加见闻,精进学术,更是精神修行和灵魂洗礼。治学过程就是滋润心灵、塑造人格、熏陶气质,提高德性之修身正己的过程。治学于社会,就是用知识和思想指导实践。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更好地造福社会。

一是开卷有益,广通博识。众所周知,金字塔之所以能千百年屹立不倒,是因为其厚重宽广的塔基。做学问亦然,若没有一定的广度和跨度,就很难有相当的高度和深度。没有多学科的学养支撑,很难成为学问大家。“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诸位要大大提升阅读量,扩展阅读面,让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习惯,使自己的思维永远活泼,才思不绝。读书不仅要读本专业的,还要读专业之外的,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样地,既要读有用的,也要读“无用”的。因为有用有所难用,无用无所不用,无用即大用。通过日积月累,皓首穷经,广泛涉猎,厚植学术根基,厚蓄学术积淀。

二是虚怀若谷,力求无我。朱熹曾言“读书别无法,只管看,便是法,正如呆人相似,崖来崖去,自己却未先要立意见。且虚心,只管看,看来看去,自然晓得。”朱熹用“虚心涵咏”四个字概括这段话,意思是读书时要虚怀若谷,体贴圣贤,反复咀嚼,切忌穿凿附会想当然。从历史中寻找借鉴,从他人那里汲取经验,何乐而不为?治学读书要“虚心”,首先要“无我”“无成执”,“胸次放开,磊落明快”。器物惟其空才能装东西,人要虚心才能接受新知识。虚空自己,放下成见,不仅能相对客观公正地看问题,还能站在不同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同一个研究对象,应有意选择不同类型的书和不同观点的文献进行比较性阅读,以期获得别样的体察和识见。

三是取法乎上,博大精深。广泛阅读不意味无取舍,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诸位应当挑最好的书来读,不要把精力耗费在二、三流书籍上。需知,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要多读经典,经典博大精深,恰如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所言,经典是一本“从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读经典要读尽量避免二手书目、评论和其他解释,以免引入迷途。系统读原著可以了解一个理论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和全貌。此外,在研读历代经典名著和当代顶级期刊重要文献的基础上,自觉将目光投向世界学术前沿,主动与本领域内最杰出的学者对话对标。

三、学之“判”

“判”有评判、判断、判别和批判等意。《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五句名言中,“审问、慎思、明辨”这三句都属“判”的范畴。大体而言,大学时期更多的是接受和吸纳知识,诸位进入研究生阶段,除了继续学习将更多地从事研究和创造新知。胡适说,科学研究的第一个信条是思想,而思想的起点是怀疑。怀疑就要质疑、反省、检讨、追问、评判和批判。

“判”有三个层次:学理判断、价值判断和批判。

第一层:学理判断。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可能传达错误信息,未可轻信。尼采更是主张“重估一切价值”,由此开启了近代怀疑主义风气,并影响到近代中国的学术思想。如何作学理判断?在态度上,要秉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理念,严肃严谨、求真务实,论断剀切、推理缜密。通过考据考察、追本溯源、刨根问底、甄别真伪,做到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在方法上,要对数据、证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陈述、意见、描述的客观性,原则、主张的合规性,范式选取的合理性,以及论证的条理性和逻辑性,演绎与归纳的规范性等,逐一进行全面检视,特别要注意厘清假设前提、论域边界以及初始条件和约束条件。

第二层:价值判断。上述学理判断,主要是基于事实和逻辑,属客观判断。学理判断关涉的是“真假、对错”,而无关“是非、善恶”;追求的是格物致知,趋利避害和“工具理性”。价值判断属主观判断,主要基于道德法则和伦理义务,关切的是学理背后的正义性、正当性、合目的性和“价值理性”。周知,原子能可以用于造原子弹杀人,也可用来发电造福人类。原子能无善恶,恰如枪无善恶,只看掌握的人是善是恶。价值判断旨在祛恶扬善,发展知性美德,倡导良知情怀,推崇社会责任,引领时代风尚,弘扬正知、正见、正能量。

《王者荣耀》从(市场营销学)学理上判断极其成功,是当下全球最赚钱的游戏。然而,价值判断看,作为一款社交游戏,它对产业生态乃至社会生态产生的负面影响(比如,个人被社交圈“绑架”)不容小觑。再则,很多玩者都是未成年人,游戏内容架空和虚构的历史,将扭曲他们的价值观和历史观。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全社会巨量的人(据悉,在中国每7个人就至少有一位是该游戏的玩家)对游戏的过度沉溺,势必侵蚀和拉低整个民族的奋斗创新活力。

第三层:批判。与此相应的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批判性思维能持续、能动、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它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思想态度,还是一种人格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它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需要的基本能力,是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校准,批判者需要具备求真、开放的思想以及自信心、求知欲和成熟度。在当今人工智能(AI)时代,批判者尤其需要学会提问。在此,我向诸位推荐M.Neil Browne/ Stuart M.Keeley合著的《学会提问题——批判性思维指南》(《Ask the Right Questions: 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

同学们!以上就是我要谈的治学“三常”。其中,有中外先贤的教诲,有近人的经验,也有自己的感悟,一并贡献于兹,希望对诸位有参考价值。谢谢大家!

来源:西南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