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收入比不过卖麻辣烫的 读研的意义是什么?
[摘要] 近日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研究生发现自己的收入不如卖麻辣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了怎么办?
当一个人从大学走出来,拿到硕士学位后,却依然在纠结卖麻辣烫挣的比自己还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近日有人发出这样的慨叹:研究生发现自己的收入不如卖麻辣烫,不知道活着的意义了怎么办?
截至7月26日,此贴已经得到了两千多条回复,总计被浏览两百九十九万多次,不少网友持以下几种观点:
1.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二者没有可比性,若论赚钱能力,研究生中排名靠后的,不能和卖麻辣烫中的“成功人士”相比较。
2.卖麻辣烫也许永远都只能卖麻辣烫,而研究生却有无限潜力以及更多选择,将来一定会赚的更多。
还有人干脆就说,你硕士毕业还不如卖麻辣烫挣钱多,这只能说你自己混的不好,太丢人了。
自始至终,人们都在围绕着“赚钱能力”展开讨论,似乎无人觉得有何不妥,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怎么就没人提到,大学所赋予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1
事实上,当绝大多数人都在津津乐道地围绕着一个核心:“到底卖麻辣烫挣钱多还是读书挣钱多”的时候,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已经失去了意义,无形中暴露出中国教育的最大问题:中国大学已然彻底沦为“赚钱工具”,培养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电视节目现场,一位清华学霸在拿到很多奖项、证书之后、表达了对于前途的迷茫,说自己不知道该找个什么工作,评委高晓松忍不住拍案而起:"一个名校生走到这里来,问我们你该找什么工作?你觉得你愧不愧对清华十多年的教育?"
毫无疑问,对高晓松而言,从清华走出来的人,需要有比找工作更大的家国情怀,需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因此他用"镇国重器"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自己理想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中国,也确实曾经有过这样的知识分子:当毛泽东"恰同学少年,指点江山,激昂文字"的时候,只是一介穷学生;当杜甫写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的时候,正住在四处漏风的茅屋中;由于这样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感,鲁迅弃医从文,班超弃笔从戎,而杜甫不光是不得志,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
同样,在美国哈佛,也有这样一个说法:要想名利双收,别让孩子去哈佛!真正的哈佛人应该是一群为真理,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殉道者。
2
事实上,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大学设立的初衷,都是培养关注社会,关爱他人,有担当,有格局有操守的社会精英,而非天天琢磨“干什么挣钱最多”的普通人。
曾经有个孟加拉裔的美国学霸,先是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一口气拿下了数学学士学位、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及硕士学位。此后,他又在哈佛商学院拿了一个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毕业后,他顺利在华尔街基金公司找个了一个工作,用现在人的话说,就是“金领”工作。按理说,从此完全就可以踏踏实实过自己的幸福小日子了。
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他通过帮助自己的表妹解决数学问题,索性将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制作成视频,放到YouTube网站上,方便更多的人分享。没想到,视频很快就受到了网友们的热捧。从此,他每天下班后,平均每晚无偿工作3个小时,尝试制作科学、电脑等相关科目的辅导视频来做教育,后来干脆将基金公司的工作辞掉,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
据说曾经有人要花大价钱来买下这个网站,被他拒绝了,坚持免费对世界上所有人开放,成为了教育非盈利组织,最终得到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大量捐助。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可汗学院创始人:萨尔曼.可汗。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怎么可能会有现在的可汗学院?
萨尔曼.可汗
3
若论赚钱,一个是手头的“金饭碗”,另一个是以全部无偿奉献为开端,但是对人类而言无疑更有意义的教育项目,换了你,到底会选哪个?也许这才应该是社会精英与普通人的区别。
再回到麻辣烫与研究生这个话题上,但凡有社会格局的人都知道,社会底层本来就输在了教育上,如果蓝领真的因此而万劫不复,永无出头之日,这意味着社会阶层的彻底固化,绝非什么好事。反过来,如果底层劳动者能够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即便考不上大学卖麻辣烫也能过上自己的幸福小日子,这才令人欣慰。
而当一个人从大学走出来,拿到硕士学位后,却依然在纠结卖麻辣烫挣的比自己还多,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下载app领取免费视频:http://t.cn/RCXgJW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