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生该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

来源:求学·考研浏览次数:2167发表于2013-08-30

[摘要] 选导师是个大学问——择师而师,不可草草。选择一个合适的导师,能使你的研究生生活变得充满效率。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复习备考研究生。然而大部分的导师是大家报考之前不认识、不熟悉的,怎样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导师呢?怎样才能做到信息对称,使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呢?

综合型导师

导师的类型基本属于正态分布,行政型导师和学术型导师占少数,中间的大部是属于综合型的导师,这类导师有的偏向学术,有的偏向企业经营,有的偏向行政等等,但是由于不如前面两种导师这么界限分明,而人数比较多,因此需要对这类占大半的综合型导师进行一下分类。美国的一个学者YewdellJW在NatureReviews(MolecularCellBiology)中将课题负责人分成了九种,分别是:吹牛型(BigTalker)、监工型(SlaveDriver)、大腕型(DemiGod)、控制型(ControlFreak)、科学呆子型(ScienceWonk)、懒散型(Laid-Back)、神经质型(Psycho)、小作坊型(SmallTownGrocer)、新星型(Risingstar)。大腕型(DemiGod)与行政型导师异曲同工,科学呆子型(ScienceWonk)可以理解为学术型导师,但是不完全相同。这里就借用以上几个名词来给综合型导师分类总结。

第一:监工型(SlaveDriver)

这类导师一般项目很多,导师的要求也比较严格,对学生的学习、论文很重视,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论文,一方面也是为了完成项目,有的项目还带有赢利性质。师从这类导师有一个好处:“你会有永远做不完的实验和项目,看不完的文献”。通过导师的魔鬼训练,你的专业基础会很扎实,阅读文献的能力也很高,找工作会有一定优势。坏处就是:“你会忙到记不起你女朋友(或男朋友)的名字”。因此,如果“不小心”遇到这类导师,一定要注意锻炼身体,否则会“出师未捷身先垮,长使娘亲泪满襟”。

第二:小作坊型(SmallTownGrocer)

这类导师对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很感兴趣,在自己的领域内有一定的成绩,一般能通过自己的专业申请到项目,并且以后也基本“以此为生”,师从这类导师能在他所熟悉的领域学到丰富的知识,不过也仅仅于此。这类导师对其他领域的不关心,没有野心,缺乏追求,也会让其渐渐落伍,知识结构老化,吃老本现象比较严重,做项目一般也是与其他同行合作,负责一部分课题。因此,如果自己不小心选择了一个这种导师,最好是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要把目光保持在与此相关的学科领域和其他学科上,让自己的知识结构变宽变广,拓宽自己适宜的就业领域。

第三:新星型(Risingstar)

这类导师是刚出茅庐的“小诸葛”,在专业领域内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大家认可的成绩,是一个学界冉冉升起的明星,做这类导师的学生会从导师身上学到很多,包括专业知识,治学习惯和成功的经验,同学们也会觉得心里充满希望。

由于导师的项目、实验比较多,学生的工作也肯定相对会辛苦很多,比如阅读大量文献,处理海量数据等等,最后的论文材料十分丰富,可供发表的论文很多,自己也能发表一些论文。由于这类导师正处于事业的上升期,很可能不会放过任何的表现机会,事必躬亲的他们很少放手让自己的弟子去做,学生们因发展空间被新星型导师压缩而缺少了锻炼的机会。所以同学们在与这类导师交往时,要注意与导师避免发生这种冲突。无论你有什么想法,要与导师沟通以下,导师一般会考虑学生的要求,给与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找工作的阶段,导师一般会为学生提供帮助,让自己在一些好的单位或公司播下种子,为将来的合作打下基础。

总的来说,综合型导师项目比较多,大部分是做横向项目,或者子课题,项目内容比较具体和基础,很适合刚接触实践型项目的同学,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际操作,为今后进入工作领域奠定一个比较好的专业基础。

实践派导师

顾名思义,实践至上型导师的特点在于不停留在理论研究上,更注重从实际操作项目中做出成绩和培养学生。实践派导师的组成稍微有点复杂,基本上囊括了所有的“导师”,有院士、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甚至还有一些研究单位的导师及公司的工程师。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停留在理论上,更依靠实际项目来获得成功。虽然身份各有不同,但是根据导师的身份可以将实践派导师分成三类:

第一种:承担国家大型项目的导师。这类导师中有大学的导师,也有研究所的导师,通常学术水平,科研能力通常较高,并且在业内有较高声望,可以获得国家专项拨款用于开发大中型项目。在这种导师手下有足够的机会接触大型项目的开发流程,这是优点之一。虽然导师可能没足够时间指导大家的硕士论文,这时有可能是导师的博士来指导你做项目或论文,能学到实际的东西可能更实在。

第二种:承担重要项目但不具备正式招收硕士资格的讲师,也称为“副导师”。在这些讲师里,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主要问题是由于工作时间比较短,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声望,所以想得到国家项目可能比较困难,更多的是靠自己去外面找项目,然后分给学生做。这类导师其实跟第一上述提及的第一种导师的区别不是很大,只是说做的项目一个是国家的,一个是社会应用的,各有优势。从笔者的角度来看,第二种可能比第一种更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为第二种更接近实际产品的开发,对于以后找工作也许更有帮助。如果学生遇到这种导师也是比较幸运的,毕竟学生关注最多的就是能否学到知识,能否掌握一门生存的本领。

但要注意的是有的讲师,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都要稍逊一筹,指导硕士对他们来说还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把项目给学生后如果没有能力指导学生的话,这对项目和对学生都是不负责的,所幸这样的导师很少。

第三种:公司的高级工程师。这种状况在某些专业比较多,比如计算机,通信等专业,在其他专业出现的频率较低。有不少导师,在学校是教授或者副教授,负责培养研究生,同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就是在外面有自己的公司或者在别的公司当工程师或者领导,对硕士而言,这类导师具有一种特殊的吸引力。

首先,工程师属于单位或公司的技术人才,工作内容和生产实际结合的比较紧,由工程师指导的学生能学到很多具体的专业技能,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同学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其次,单位或公司内部的工程师都是我们的学习资源,他们的经验是我们学习的宝库,只要我们能虚心向前辈学习,就能学到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专业的技能技巧,对我们的专业素养帮助很大。最后,在单位或公司实习的补助一般要比学校和国家给的多,对于学生来说也算不错的待遇了。所以,能当这类导师的学生也算比较幸运了,对于很多导师没有什么好的项目,或同学有比较多闲暇时间的时候,很多同学还专门找公司和单位实习。所以,能成为这类导师的学生也算是比较幸运的,对于很多导师没有什么好的项目,或同学有比较多闲暇时间的时候,很多同学还专门找公司和单位实习。

一般地,学生会选择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关的公司或者单位实习,付给一定的报酬,然后在单位或公司搜集论文资料和数据,最后直接在单位或公司做完论文。笔者就有一个师姐在一家外企实习,做论文,不仅外语口语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专业外语也在这样优越的学习环境下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在学习成长的同时也证明了自己的能力,最终被这家外企录用。

总的来说,关于导师的分类并不绝对,实践派和学术派也有很多交集,纯粹理论或者纯粹做项目的都很少,本文只是在结合导师整体特征的情况下做出的分类。对于研究生来说,选择哪一类型的导师,对于今后的学习生活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大家应该是从自身兴趣和就业前景来理性判断如何选择合适的导师。然而,导师的影响固然重大也仅仅是外因而已,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己应该对研究生阶段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从内因出发将操纵未来的遥控器掌握在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