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考研院校专业选择:警惕信息不对称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391发表于2013-08-28

[摘要] 每年8-10月份,都是考研学生集中确定院校专业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纠结的心态,由于院校专业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做出一个有充分把握的选择。备战考研过程中,选择院校专业,是一个需要以充分信息作为判断依据的过程。

每年8-10月份,都是考研学生集中确定院校专业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有一种纠结的心态,由于院校专业信息的不对称,难以做出一个有充分把握的选择。从经济生活中来说,信息不对称是指信息在互相对应的经济个体之间呈现不均匀、不对称的分布状态。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在一个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有条件在交易的过程中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而信息较少的一方则有可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失。

备战考研过程中,选择院校专业,就是一个需要以充分信息作为判断依据的过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终初试成绩是否过线。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个过程信息缺失或不充分是常态。具体来说,院校专业选择时,信息不对称分为显性型和隐性型。

显性型信息不对称就是指一般考生能够主动意识到并能够较为容易获取的信息。比如学科排名,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复试分数线。这些信息一般通过网站或一些参考书可以获得,一般不会成为学生做院校专业选择的障碍。比如,通过查阅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和中国科教评价网研发的《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科学出版社出版),就可以清楚地了解以“一级学科”、“专业”、“优势学科”等维度进行的排名,对自己的选择很具有向导性。

但隐性信息则可能阻碍有效的选择。所谓隐性型信息不对称是指考生没有清楚意识到或者意识到后不能有效获取的信息,一些重要的信息如若获取不了,对于择校择专业会造成较大的困扰。

比如,不能及时知道并解读专业课考试内容。

人民大学招收2014年计算机学术型硕士,近期做出专业课考试上的调整:初试科目四由“848-计算机专业综合(非统考),改为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统考);复试笔试科目由程序设计(C语言),改为程序设计(C或C++语言)。

不少考生是不知道这个变化的;及时了解考试内容的调整,可以避免复习上的白用功。知道了考试内容的调整,只是量上的问题,那么变化后面考试难度会有什么变化,新的内容中重点是什么,分配时间上怎么安排,则更需要科学的策划。

又如,找不到该院校专业的报录比。某个专业报了多少人,录取了多少人,真实的录取最低分数是多少,这应该都属于学校的官方数据,很难找到。信息不对称某种程度上制造了不公平。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2013年全国总报名人数1206人,最终录取184人,对外招考仅有80人,报名录取比例6.63%。但这些数据学校不会公开,学生仅仅靠自己很难准确判断人大经济学院的竞争大小以及应考到的目标成绩。

再如,不能获取非公开的专业课试题。大部分专业的专业课试题是不公开的,这是招生单位保持所谓的“考试公平”和维系自身信息优势地位的手段。但考生依然会想方设法获取一些试题资源,比如有的考生通过结交目标院校和专业的师兄师姐,索要复习资料等来间接获得专业课试题,但如何结交,时间精力成本多大,成功率多少,都很难说。此时,专业课的资讯服务就很关键。

其实,还有一种隐性的信息不对称来自于考生自己。大多数考生陷入学习的细节,少有人能够跳出来站在一个高度来审视自己复习进度、综合应试水平以及其他素质,和目标专业要求的差距。因为考生缺少客观自我评估的题库、自我改卷的能力、把自己成绩与横向竞争对手相比的数据,很多时候,考生都处于一种自我感觉的中。

提醒各位考生,在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确定院校专业的高峰期到来时,不要仅仅埋头苦干于看书、做题本身,一定要腾出足够的时间抬头看路——获取信息。信息越接近对称状态,做出的院校专业选择的判断越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