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硕士求职被“碾压”呼唤教育转型加速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099发表于2016-03-26

[摘要] 客观来说,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即社会需要与供给之间的脱节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从教育本身来看,求职被“碾压”呼唤教育转型加速,更需要从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下手,解决这个长期之痛。


25岁的硕士毕业生张瑶笑得挺尴尬,手里握着一叠精装简历,准备离开招聘会现场。她甚至连投出简历的机会都没有。“投简历的过程,就感觉自己在被反 复碾压。”她说。这是天津的一场“硕博专场招聘会”,面向硕士和博士毕业生。“说是硕博专场,几乎没有面向硕士的岗位。”张瑶有些失望,这位从韩国一所知名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研究生感觉自己的学历又一次被“碾压”了。

张瑶之所以觉得自己被一次次“碾压”,一是在这个学历就是“敲门砖”的年代,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着海外留学经历,过去曾是求职场上的“香馍馍”,从你争我抢的“红人”到现今的门前“冷落客”,巨大的反差让她觉得心理很受伤。二是随着我中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也是逐年攀升,在这个蓝领、 白领月工资少则3、5000,高则上万的年代,作为一名留学海外的硕士,高学历与收入水平很显然不匹配,1600元的月薪在这个高消费的年代却实难以养活自己,曾经的梦想、努力和希望被现实无情的泯灭,这点,更让她觉得被“碾压”,更伤心。

也许会有部分网友觉得这位求职者很“矫情”,毕竟,在这样一个双向选择的求职过程中,双方协商、你情我愿,才是一次成功的合作。你可以不在乎我的学历、经验、能力,但是,作为求职者,我也有我的底线,工资收入、就业条件,晋升渠道……如果这些无法满足,那么“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道一声感谢,说一句谢谢,寻找下一个归宿,何必在一颗树上吊死?

我们先暂且不去讨论这位求职者是否真“矫情”,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数据显示,自上世纪 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毕业生一直在连续增长,20多年不断刷新纪录,尤其在1999年开始的大扩招后,增长突飞猛进。今年大中专毕业生将达765万,大学毕业生再次创造了一个新的纪录。如何解决这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迫在眉睫。

还记得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大学校长郑强说过,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伪命题。为什么说是伪命题?与大学生就业难伴生的是大量的用工荒、用工难,同时还伴生了有业不就的问题。个中原由很多,但是,客观来说,大学生就业难存在结构性的矛盾,即社会需要与供给之间的脱节是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从教育本身来看,求职被“碾压”呼唤教育转型加速,更需要从劳动力的“供给侧”改革下手,解决这个长期之痛。

一方面,根据市场行情、就业情况,在保持高招人数总量适情增长的前提下,对不同学科层次进行酌情调整,合理确定高职、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 的总体规模,坚持培养计划、层次与市场无缝对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更加一方面,建议对高校专业设置进行引导性的调控,来解决目前多数高校千校一面,在专 业设置上盲目跟风现象普遍。对于工科类专业普遍就业好的现状,国家有必要对工科专业招生计划给予鼓励性支持,同时,在学生的培养经费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对于那些就业不好的专业,比如大量的管理专业,有必要下狠手,大规模缩减招生总量与财政投入力度,把钱花在刀刃上。此外,加强对高校扶持政策。对于欠发达 地区的高校,对于部分战略需要的高校与专业,可以从总体布局角度做一定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