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两大派:懒人派VS超级学霸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387发表于2013-12-02

[摘要] 考研面对的是真正的知识的海洋,面临的是实际的学科所真正提出的学术问题,往往不是在“指定教材”中记下“参考答案”就能大获全胜的,常常甚至全无“标准答案”可循。培养一种积极健康而又不失轻松活泼的心态和学习方式,其实更为重要。

记得考研复习的时候,遇到陌生的研友,问的最多的几个问题往往是:第一,你考哪里?第二,你复习多久了?第三,你每天复习几个小时?

前两个属于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比较好回答,问一次也就不会再问。但第三个问题由于灵活性大,答案多样而且往往带有某种攀比和竞争的味道,所以基本上是研友们的常用语。有答六个小时的,这属于“懒人考研派”;八个小时的,这属于“中规中矩”派,十到十一小时的,这属于“奋力拼搏派”。十二小时以上的,往往就是那种早上你来他已在,晚上你走他未走的“钉子户”了。当然奇闻逸事也是层出不穷的,我所听到的每日复习时间最高纪录是十六小时,而且是相当怪异的中午十二点睡到傍晚六点起,然后通宵加一上午,这应该已经是传说中的级别,让人油然而生敬意外加倒抽一口凉气。

平心而论,我自己属于“中规中矩”到“奋力拼搏”之间。虽然自觉也不甚轻松,但是每次被人问起,总是很惭愧,总觉得自己没有凑够十二小时的复习时间,没有把自己“榨干”。而且回忆那段日子,总会记得那些天光还早,云雾初开时分,在校园的僻静处,草坪上、水池边、树荫下,早已苦读多时的身影;而夜幕已深,繁星满天,在自习室、图书馆,苍白的日光灯下,还有一群对着桌面危乎高哉的习题精解不肯放手的“钢铁侠”们;甚至星月西斜,虫鸣不再,自习室里仍然能见到奋斗不息的身影。回忆复习的经历时,这些片段是时常令人感动的。

但是,诚实地说,除了某些个别精力确实特别旺盛,生物钟确实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考研怪杰”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那种“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的复习方式吗?未必。

过度早起晚睡,易适得其反

虽然二十岁出头的年龄正是一生中精力最充沛的阶段,但是人的精力毕竟不是无限的。关于人类为什么需要睡眠是一个尚未解决的生物学问题,但是目前公认的是:倘若长期缺乏睡眠,会严重影响人的健康。尤其是考研复习阶段,白天脑力消耗很大,再长期早起晚睡,会加重大脑的负担,不利于精神的恢复。四五点钟起床复习,到了八九点钟已经很疲倦了,因此往往上午还要补上一觉。且不论上午的时间和清晨的时间哪个更适于复习,但是用上午的时间来补清晨的时间,人困马乏,其实总的算起来并不比那些正常起床的同学的时间安排得更合理。

对于某些体质优秀,精力的调节和恢复都特别有优势的同学,自我安排长时间的复习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一般而言,试图通过早起晚睡的方式加长复习时间的同学,却往往并不比正常作息的同学显得更有自信。一味增加时长,不惜试图通过时间上的优势来获得复习上的优势,本身就是一种缺乏信心的表现。考研的确是高考之后又一次“跳龙门”,是“第二次决定前途”的选择。有压力,或者说压力大,都是正常的。但和高考不同的是,它更多的是一种自主的选择,同样,由此产生的压力也更多地需要自己去排遣。且不论正常作息的同学在学习基础上是否真正具有优势,但是能够在这种压力下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就已经胜出了一筹。压力太大而不懂排遣,每天“苦大仇深”,恨不得买把锥子来“锥刺股”一番,难保最后不会产生点什么心理问题。有时用“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之类的情景来激发自己的心气是可取的,有时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复习回来,看着满屋子室友还在玩网络游戏油然而生的一种骄傲感也是可以有的。用乐观的心情去面对压力才是化解的根本办法,毕竟压力只有转化成动力才有助于复习。

苦熬不知调节,得不偿失

对于我们准备或者已经踏上考研复习之路的同学来说,决定考研,应该是自己的选择,是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无论这个目的是获得学术上的成就,延长求学的经历,抑或仅仅是拿到一纸文凭而在就业的浪潮中站得更稳一些。高考的时候我们未必能自己选择专业,但是考研则多半是完全自主地对人生完成的一次重要规划,假如我们不是跟风而走上这条路的话。这个选择也只是我们诸多选择中的一种,所以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考研复习的同时也在做出国准备,也有越来越多的同学边复习考研边复习公务员考试或者各种行业资格考试,等等。全力以赴做成一件事固然需要,但也不必因此给自己设定一种先入为主的概念,仿佛“非考研不能体现人生价值”或者“非如此不能叫做考研”,等等。选择多得很,何必设置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呢?

我们在前十余年的教育经历中备受高考的影响,这是不言而喻的。坦白说,考研既然是一种考试,那么我们的复习就无疑是一种“应试”。这两个字让每个人都倍感不快,但是“应试”是否就应该把自己折腾得越苦越好,对此我是有点疑问的。而本文的目的就在于提醒那些认为复制高考的“题海战术”和“拼命战术”就能在考研中成功的人。因为无数人的经验都证明,考研的“应试”和高考的“应试”不是一个路数,机械地套用高考的经验并不合适。

前段时间有消息说:北大的几个教授集体反对今年在某专业考研排名靠前的山东某“考研大户”高校上来的考生,认为他们的能力“纯属书本知识”。在这里我没有任何贬低这些同学努力的意思。刻苦学习有什么不对?没有任何不对。只是我们面临的对象变了,不再是“做遍模拟题,高考没问题”了,考研面对的是真正的知识的海洋(而不是题的海洋),面临的是实际的学科所真正提出的学术问题,往往不是在“指定教材”中记下“参考答案”就能大获全胜的,常常甚至全无“标准答案”可循。

但实际上,“苦大仇深”考研复习的同学并不欠缺学习能力,只是长期只知道“苦熬”而不知道调节,总想一口气憋下去就能游到底,“熬过头就是晴天”,殊不知这是把大海当成了游泳池,在海里游泳,不懂得正确的游泳方式怎么行呢?既然每天复习十几个小时的“苦大仇深”式的复习并不是适合的游泳方式,那么“懒人”的复习方法或许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当然,这种“懒人”并非是鼓吹不学习的真懒,而是通过“懒人大法”高效复习的那群人。他们高度自信,他们快乐地高效学习。因此,采用“懒人大法”进而修炼成“懒人”学会平衡学业与生活,培养一种积极健康而又不失轻松活泼的心态和学习方式,不仅在考研复习的几个月必不可少,对将来的研究生阶段或者其他的工作,其实更为重要。

祝愿每个同学不仅把考研复习当做一个学习的机会,更能当做一次锻炼心态和调节自我的机会。希望每个人通过自己几个月的复习之路,能够学得“懒人”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