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持续“降温”?

来源:网络浏览次数:1248发表于2015-10-07

[摘要] 近日,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网上预报名阶段已经结束,在接下来的10月10日至31日,就是正式报名时间,硝烟弥漫的考研大战又要拉开帷幕了!

实际上,自2014年起,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已连续两年下滑。据预测,今年的报考人数或将持续减少。

在就业依然困难的形势下,为何没那么多大学生继续“曲线就业”了?“读研镀金”为何不再受到越来越多大学生的青睐?

报考人数连续两年下降 梳理近几年的考研招生及报名数据,近年来全国各地高校研究生考试一直在扩招,但自2014年起,报考人数却出现下滑。 据统计,201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为53.9万人,2014年扩大到56万人,2015年达到57.43万。也就是说,2014年较2013年相比,全国硕士研究生计划招生数增幅为3.90%;2015年较2014年相比,增幅为2.55%。 关于报考人数方面,在2014年以前的20年里,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一直在不断升温,报名人数平均每年增加10万至15万人。然而从2014年开始,考研人数首次下降为171.5万人,之后,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再次下降到164.9万人,比2014年减少6.5万人,降幅3.8%。

自2014年起连续两年报考人数的下跌,被认为是宣告了持续20余年的考研热出现了转折性变化。业内预测:2016考研人数仍可能微降,考研热“降温”或将成为“新常态”。 随后,导报记者从福建省教育厅了解到,2015年,全国考生人数有微小下挫,而福建省的考研人数则是大滑坡:2015年的报考人数比2014年足足下降了13%——2014年福建省考研人数是29896,仅比2013年少735人,2015年的报考人数约为2.6万,比2014年少了4000人,跌幅达到13%。 此外,在厦门考区,考生数下降幅度也达到6%:2015年厦门两大考点考生总共8267人,比2014年少529人。

“降档”就业才有优势

大学生考研,要么是为了给文凭镀金,增加就业砝码;要么是转换专业,确定职业方向;抑或是曲线就业、随大流……但如今,在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为何考研的人数会减少? 厦大外文学院大四学生小琦说,在校园招聘会上,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更喜欢本科生。“这也是已经毕业的几位学姐学长给的建议,而且再花三年时间读研,毕业后找到工作,我的本科同学都已经积累了三年的经验和人脉,而我却还是初出茅庐的新人,重点是,研究生毕业后找到的工作还不一定比本科毕业时来得好。” 的确,在近几年厦门高校举办的多场校园招聘会上,穿梭于求职人海中的研究生并未受到企业的特别关注。而且,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的现象也频频见诸报端。 例如由集大提供的数据显示,在该校2014届5990名毕业生中,硕士毕业生292人,就业率为88.36%,本科毕业生5698人,就业率达到94.06%。换句话说,“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 对此,高校老师最普遍的说法是,如果研究生放弃同档竞争,选择“降档求职”就会更具优势。但这样的建议并无法得到研究生的认同。正如集大已经毕业的研究生晨澄所说:如果要“降档”,那当初还有什么必要给文凭“升级”? 说法 研究生含金量被稀释 对于研究生竞争力的问题,曾进驻厦大校园招聘会的一家电商招聘负责人表示,企业并不会因为研究生学历而特别照顾任何人。再者,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并不会在薪资待遇方面给予研究生特别的厚待。虽然新员工刚入职时,研究生的薪酬可能会高于本科生,但日后个人的提升主要还是依据其实际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业绩,招聘单位注重的是员工的工作能力,而非学历。

厦门一所重点高校的郭教授一直很关注研究生的就业问题,她认为,硕士研究生在求职时越来越没有竞争力,这确实是导致考研热降温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因素也让读研带来的价值不断遭到质疑,归根结底,都还是要归咎于研究生不断被稀释的含金量。 不过,并非所有高校的研招都在“降温”,目前不同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是“冷热不均”的,一般来讲,985高校、211院校研究生招生基本还是不愁生源,而非985、211院校的招生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常常招不满。 郭教授认为,全国研究生报名人数的下降,或许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从2014年秋季学期开始,所有纳入国家招生计划的新入学研究生都要交纳8000至10000元不等的学费,由免费到交费的变化,也让许多原本打算考研的大学生放弃了这一计划。